竟然是个高危职业

  说一个高危职业。历朝历代,宫中专门记录君主及主要臣子言行的官员,称为“太史”,所记录之文字,叫作“实录”。

  实录,旧称“信史”,原则上要求“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汉书司马迁传赞》)。实录一般是指中国历代所修每个君主统治时期的编年大事记。史官在历史记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后人了解历史的方式之一就是来自于“实录”中。

  由于实录要求要“实”,这便使得那些作恶的君主非常害怕,他们本想英名永垂,结果却遗臭万年。此类事情,在史书中不乏记载。

  

  《左传》与《春秋经传》都有记载,公元前548年,齐国大臣崔杼,因齐庄公和他的美妻东郭姜私通,崔杼大怒之下,设计杀死庄公,扶持庄公同父异母之弟杵臼做了君王,即庄景公,他自封为右相。

  对此,负责实录的太史伯记载:“崔杼弑其君。”崔杼看后,怒杀太史伯。

  那个时代,史官是兄弟传承的。太史伯有三个弟弟,分别名仲、叔、季。太史仲秉笔再写那五字,再被杀;太史叔执笔依旧写其五字,竟又被杀。太史季上任,崔杼威胁,要他更改。太史季义正言辞严道:记录真实历史乃史官责任。你弑君之事大家都知道,你能杀了我,自然会有别的人,难道你能杀尽天下的所有的史官吗?”说完提笔奋书写下浸渍血泪的五个大字:“崔杼弑其君”。

  崔杼知道无法更改了,只得作罢。如果不能赦免而遭死刑,另一个叫作南史氏的,还会再写上“崔杼弑其君”的原话。

  又如,我国北朝北魏时太武帝的大臣、政治家崔浩,对鲜卑贵族立国有元勋之功,但由于在公元450年修国史时暴露了“国恶”,结果被杀,株连崔族灭门。

  

  再如,清朝雍正帝胤禛,是康熙帝的第四子,他“少年无赖,好饮酒击剑”,加上性格喜怒无常,因此康熙不大喜欢他。康熙曾说过:“四子性格喜怒不定。”这句话在康熙四十九年的《实录》中也载了上去,这对胤禛是很大的贬责,关系到他今后的政治命运,他感到很是不安。

  后来胤禛取得帝位后,仍对这句话耿耿于怀。有一次他对实录馆总裁张廷玉说:我少年时性格不大好,父亲曾责我“喜怒不定”,但我后来改正了。况且现在我登太极之位,这“喜怒不定”四字,关系到我一生大事,你可在今后实录中再写上去,说明我现在言行非常小心,一喜一怒是慎之又慎。雍正此言是想在自己一朝的《实录》中美化自己。

  

  张廷玉是个谨小慎微之人,但又惧怕雍正,所以真就改了。如此十分符合雍正的心意,雍正临死前下旨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即死后牌位可以入清王朝宗庙)。这在整个大清王朝,是唯一的一个汉人可以获此殊荣。

  但乾隆登基后,却追究张廷玉许多罪过,他其实死得很凄苦,但最终乾隆不愿违逆雍正旨意,张廷玉倒也“配享宗庙”了。

  毫无疑问,虽有耿介之士按实录原则记载君主言行而暴露君主“恶行”,以戒后人。但也有不少实录更多是为君主歌功颂德的,只看遇到的是什么样的君王臣子了。

  故此,君王怕或不怕“实录”,也是分不同情况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