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石溪老先生:民初通儒,有子女7人,他的孙子是改变中国的伟人

  维扬名士江石溪先生,是清末民初一通儒。他性度高格,博学多才。中医出生,擅诗文,办新学,做实业,一生奉献。

  江石溪,原名绍岳,字江汉,石溪乃其医名。1870年(同治九年),江石溪出生在江都仙女庙镇。

  

  江家曾居住在安徽旌德县白地乡江家村,1856年,因清军洗劫太平军,江家人背井离乡走到江苏扬州,在江都仙女庙镇安家。

  光绪年间,江石溪随姐夫朱右村赴皖南回原籍应童子试,又拜同治进士、翰林学士藏谷(宜孙)门下学诗。

  成年后至江都“中医之镇”丁沟,师从周云溪。周云溪为当地名中医,属淮海医派一路。

  

  江石溪故居

  他聪颖好学,苦研《汤头歌诀》、《历代医宗》、《本草纲目》常常是“三更灯火五更鸡”。

  周云溪为病人施诊开药,江石溪总是侍立一旁,眼观耳听,熟识望、闻、问、切之妙法。

  周云溪对这位弟子颇为认可,特地将他的名字改为以“溪”字传承,承认他是自己的嫡传弟子。

  江石溪学医6年业成,悬壶于头桥镇、仙女庙镇。

  

  江石溪夫人范氏(1873-1956),头桥镇安帖村。范家在头桥是耕读人家。1893年,经双方父母同意,江石溪娶范氏为妻,范氏生子六人生女一人。

  

  头桥镇安帖村范氏老宅

  长子江世俊(1895-1973),号冠千,曾与朱自清同窗,在文学方面亦有造诣,后任职于南通通明电气公司及大达轮船公司。

  长媳吴月清(1897—1977),江都张纲人。生子女五人:泽芬,泽君、泽民、泽宽、泽南。

  石溪先生的二子、三子童年早夭。四女江世英,早逝。

  五子江世雄(1909-1966),字慕陶,早年就读私塾,工书法,为人诚朴。曾随其弟江上青在皖东北地下印刷厂当印刷工,后去芜湖麦粉厂工作,解放后任上海益民食品一厂会计,病故于上海。

  五媳杨桂芬(1911-1944),生女泽群,生子乔生(早夭)、均祥。

  六子,江上青(原名江世侯),高中时,开始抗日运动。后北上抗日,建立皖东北根据地。1939年7月29日牺牲于安徽泗县东北小湾村,年仅28岁。(“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六媳王者兰(1911-1985),上海人,生二女,长女泽玲、次女泽惠。

  七子江树峰,原名江世伯,别署广陵词人。通晓英、俄、德、法等多国文字,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93年11月3日病故北京,终年八十岁。七媳胡齐德(1916-1983),生一子一女,子泽中,女泽磐。

  

  在头桥行医时,有一回,江石溪去乡下出诊回来的路上,看见农户家一个小男孩嘴巴肿的奇大,依在墙角痛苦地叫唤。

  江石溪喊来男孩的母亲,让她在的墙脚边挖几条曲线(蚯蚓)来。

  他把曲线放在瓷碗里,从包里取出来绵白糖洒入碗中。又开了药方子,让其母亲去抓药来煎。

  等那位母亲回来时,男孩已经熟睡。

  桌子上放着一些钱币,是石溪先生将当天的出诊费留给了这户人家。

  据仙女庙和头桥镇的老人回忆,村镇流行“时气毛病”(瘟疫)时,江石溪费心劳力,自费购药,亲自煎熬,并用大缸储贮,以备病人随来随服。

  石溪先生惠及四乡,有济世救人之德,妙手回春之术。因而医名闻达乡里。

  

  石溪先生素有爱国民主情怀,辛亥革命后,在仙女镇禹王宫同进步人士协办新学,亲自教授音乐课。

  课堂上,江石溪不忘教育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拥护辛亥革命,怒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

  1913年,南通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创办大达内河轮船公司。

  开辟南通唐家闸至扬州的航线,扬泰两地盐运商横加阻挠。

  

  江石溪支持发展实业,帮助轮局经理蒋殿堂与之论理,讲明利害,使矛盾得以圆满解决。

  江石溪对农业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国本”。

  他亲自参与大丰开垦计划的实施。

  考察中,他不避寒冬酷暑,不怕蚊叮虫咬,花数年心血,绘制出《苏北内河水利交通图》和《沿海垦区土地水利规划图》,这些非常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1915年前后,江石溪接办大达内河公司扬州轮船局事务。为工作方便,1920年,举家迁往扬州东关街田家巷东圈门内。

  内斋图书满壁,中有隶书联云:“秋水掬来双手月,青山行过半身花。”

  江石溪通晓经史,清末民初的扬州“冶春后社”,其成员均为文坛宿将、士林名流,江石溪也在其列。

  他平生著有《梦笔生花馆诗集》等。

  他的主要诗句,其子孙均能背诵。

  “若使人心无险恶,先教沧海没波澜”,“老不求人知命蹇,贫而能乐得天和”,“门外闲云容我淡,庭前明月向人圆”。这些诗句不仅反映出他的文化素养,更体现了他高尚的处世之风。

  

  故居,扬州东圈门院内16号

  石溪先生感于时世纷乱,力戒子孙不要当官。

  他对爱子江上青参加革命,却是不反对的。他知道儿子的行动是正确的。

  1929年初,江上青被反动派逮捕,因其父石溪先生乃社会名流,关了三个月后被释放。

  1930年冬,在进入上海艺大学习的江上青,再次被捕。

  由于爱子身陷囹圄,江石溪心力交瘁,痼疾染身。1931年作《病中口占》:

  “六二年华老大身,病魔扰我实怆神。兼旬历尽炎凉意,病久方知骨肉真。百事萦怀惟画债,一生守拙累家贫。而今赖有诗囊在,身外浮名且让人。”

  

  江上青

  江石溪待人和气厚道,在晚辈面前,亦是可亲可敬的家长风范。

  每过晚饭后,石溪先生将子女叫至跟前,谈论学习,谈论时事。多数时候谈论诗词格律,培养孩子国学素养,教子女好学上进,力戒浮华,将来做对社会有用之人。

  江石溪一生有两件事最为欣慰:一是不慕“浮名”,致力于实业救国。二是教育子女有方,实现了“要好儿孙各象贤”的宿愿。

  1933年9月22日,操劳了一生的江石溪老先生,在扬州东圈门家中与世长辞,终年63岁。其时子孙都在身边。

  前江苏省省长韩紫石手书挽联:“向秀赋方成,惊听笛声到邗上;江郎才未尽,尚留诗卷在人间。”

  这亦是对江石溪一生中肯的褒扬。

  江石溪老先生归葬于仙女镇南大王庄之郊。后补建“江石溪先生安息处”。

  

  而今,那里已成为一处人文景观,五湖四海的人们慕名而去。怀着崇敬的心情敬拜这位扬州的爱国名士、苏中的时代先驱。

  在清末民初那个动荡分化、民生凋敝的水深火热的时代。江石溪平凡而无私地奉献于民。无愧于“扬州名士、苏中贤达”的美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