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郑洞国:45岁死而复生,却被爱妻抛弃,后来两人怎样

  1948年,一篇发表在南京日报上的文章引起轰动,这篇文章报道的是国军将领死亡的故事,且300官兵全体殉职,此事引起巨大的轰动。

  这名军官名叫郑洞国,听闻噩耗,远在上海的妻子陈碧莲悲痛欲绝。

  滑稽的是,这边国军集体哀悼,那边却在哈尔滨,跟他的对手喝酒吃肉。

  郑洞国不是自杀了吗?为什么会死而复生?他与陈碧莲后来怎么样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1903年,郑洞国出生农村,虽然家里贫困,父亲还是送他去学堂接受教育。

  15岁时,他在父母安排下,与大自己8岁的覃腊娥结了婚。虽然是包办婚姻,但郑洞国与妻子感情很好,两个人从未红过脸,还养育了3个孩子。

  1924年,心怀报国志向的郑洞国,在妻子的支持下考上黄埔军校,并且顺利成为第一期学员,毕业后,很快开始独立带兵打仗。

  1930年的一天,在中原大战前线的郑洞国,突然收到家里的电报,电报里说,妻子覃腊娥因伤寒不治去世。听闻这个消息,郑洞国瞬间两眼一黑昏倒在地。

  此时,郑洞国己荣升团长。但是,他和妻子相敬如宾,从来没有抛弃糟糠之妻的念头,反而很感恩妻子给了他稳定温暖的家庭生活。

  刹时间天人永隔,妻子的逝去让郑洞国陷入无尽悲痛中。不仅如此,他还谢绝了所有让他续弦的好意,用沉黙和孤独祭奠亡妻。

  那么,如此深情的郑洞国,又是怎么与陈碧莲结为“秦晋之好”的呢?

  02

  妻子去世后,郑洞国独身了整整三年。之后他当上了旅长,也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军将领。

  1933年,在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后,郑洞国顺利进入南京中央军校参加特训。

  有一天,郑洞国到医院探望老乡,就是在这里,他与17岁的陈碧莲一见钟情。

  当时的陈碧莲,还是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乌黑灵动的大眼睛,性格活泼优雅。她不但会说外语,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可谓才貌俱佳。

  陈碧莲的父亲是曾经留日的大律师,家境可谓优渥。此时的郑洞国虽然年过三十,却也是个沉稳帅气的青年才俊,两个人可谓门当户对。

  两人都被对方深深吸引,郑洞国还是头一次品尝到恋爱的甘美,两人越来越离不开对方,于是很快结了婚。

  婚后,郑洞国继续转战四方,他参加了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等各大战役,战功显赫,步步高升,从旅长一路升到了副司令。

  陈碧莲虽然懂得大义,但也是个刚出闺阁的小娇妻。她思夫心切,便时常跑到千里之外慰问丈夫。

  1943年,郑洞国赴印度担任远征军新一军军长,陈碧莲不远万里,跨越气候恶劣的驼峰航线,与丈夫生死相随。

  不在一起的日子,陈碧莲便鸿雁传书,倾诉对丈夫的思念和爱意,让郑洞国这个铁血男儿也柔肠百转,对妻子更加宠爱眷恋。

  1945年,郑洞国成为上海卫戍副司令,他们定居上海,依然如胶似漆。

  那么,郑洞国“死而复生”的故事又是如何上演的呢?

  03

  1948年3月,参加辽沈战役的郑洞国驻守在长春。彼时,长春己经被人民解放军包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城”。

  解放军要攻城有如瓮中捉鳖,轻而易举,只是解放军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战术,以此逼迫国军自动缴械投降。

  数月后,随着60师起义和新七军投降,大势已去的郑洞国给蒋介石发了一封欲“自杀殉国”的电报,表明至死也会效忠党国。

  1948年10月21日凌晨,穿戴整齐的郑洞国躺在床上,准备自我了断,结果一摸枕头下,手枪竟然不见了!

  原来,警卫早就偷偷把枪拿走了,听到动静,警卫冲进来一拥而进,顺势把他拥到楼下。

  郑洞国一看,大厅里早已站满解放军,他只能在半推半就中投诚。

  本来收到郑洞国的电报,蒋介石可以鼓舞士气,谁知却来了个反转,他只好发出了悼念文章。

  为了保住尊严,郑洞国提出:不把他的事公开,不参加我军活动,也不出任政府的职务,以后就当个老百姓。

  这些要求,共产党都一一满足了他,但其实,当时的郑洞国并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投诚。

  得知丈夫死而复生,悲喜交集的陈碧莲赶到哈尔滨,此时此刻,妻子的不离不弃,让郑洞国感动泪目。

  可北方的寒冷却让她望而生畏,也成为她离开郑洞国的导火索。

  04

  一年多后,郑洞国回上海治病,夫妻再度回到上海。

  可这一次,郑洞国再也不是那个呼风唤雨的京沪卫戍副司令,而是一个普通又有点特殊的老百姓。

  闲下来的郑洞国,慢慢了解了共产党的思想,他的内心发生了改变。1952年6月,应他请求,政府安排他到北京任水利部参事和政协文史专员。

  满腔热情的郑洞国告诉妻子,要到北京定居了。谁知,陈碧莲却出人意料地拒绝同行,理由竟是北京太冷了。

  黯然神伤的郑洞国只好独自前往。他想着时间长了,妻子思念自己就会过来。

  就这样,两人陷入了冷战。直到第二年,郑洞国没有等来陈碧莲,却等来了离婚协议书。

  郑洞国痛心疾首,难道20年的情深意笃都是假的吗?

  捧着签了名的协议书,郑洞国看出了妻子的决绝,他愤懑地在上面签了名。

  恩爱夫妻就此分道扬镳,陈碧莲很快就嫁给了一个资本家,重新过上优渥的生活。

  1954年9月,毛主席亲自提名郑洞国为国防委员,此后,他陆续任职政协委员、常委,后来还成为民革中央副主席,郑洞国在新中国迎来了人生巅峰。

  他也在三年后再觅良人,妻子漂亮温柔,并生下一个女儿,郑洞国再度拥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本以为余生再无交集,可偏偏天意弄人,两人又有了牵扯,这又是为何?

  05

  陈碧莲再婚后,生活十分富足,谁料60年代丈夫受影响,家庭陷入艰难,还被赶到苏州乡下。后来丈夫病逝,她才随弟弟回了上海,过着孤苦的生活。

  而郑洞国与顾贤娟相濡以沫17年后,再遭丧妻之痛。

  1972年,听闻消息的陈碧莲赶到北京,一别20多年,两人不禁相拥而泣。北京的冷已经不重要了,陈碧莲希望跟郑洞国复合,儿女们也很支持。

  可郑洞国始终不点头,儿女一说,他便面露愠色,他们再也不敢提了。既然如此,陈碧莲只能落寞地回到上海。

  后来,得知生活困难的陈碧莲,以“郑洞国前妻”的身份,请求组织上给予照顾时,郑洞国毅然伸出援手,给她找了份工作,但此生便不再相见。

  当儿孙们谈起上海奶奶,郑洞国也会竖起耳朵听,似乎余情未了,却又毫无波澜。

  郑洞国一直独身,直至88岁去世。晚年的陈碧莲,会给偶尔来看她的孙子,嘴里念叨:“这辈子最幸福就是跟你爷爷的20年,我最大的错就是离开了他。”

  06

  熬过了战火纷飞,却跨不过平凡日子,令人唏嘘。

  北方的冷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自从郑洞国投诚后,昔日的荣华富贵都成了过眼云烟,农村出身的他可以过苦日子。

  可对从小锦衣玉食风光无限的陈碧莲来说,粗茶淡饭无人问津的日子,无异于灾难。

  亦舒在《我的前半生》中说:世事往往如此,想回头也已经来不及,即使你肯沦为劣马,也不一定有回头草在等着你。

  当陈碧莲转身离去时,也许是她累了倦了,也许真如她所说北方太冷,冷得让她宁愿舍弃爱人。

  但怎么看,陈碧莲的离开和回头,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其实她也没有什么错,谁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只是在他落泊时离他而去,就注定在他辉煌时回不了头。

  都说哀莫大于心死!爱有多深,痛就有多深。爱时是真爱,转身时也是真不爱了。只能同甘,不能共苦,这样的伴侣又怎能走得长远呢。

  唯愿天下的痴男怨女,能多一些真诚,少一些权衡,如此,便能不负真心,无怨无悔。

  你说,郑洞国还爱着陈碧莲吗?

  参考资料:书籍《郑洞国传》

  作者:雨亦奇

  编辑:凉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