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工人院士”!航天九院13所李峰斩获中华技能大奖

  穿针引线的“神箭雕刻家”

  航天装备是彰显航天强国实力、提振民族士气的国之重器。惯导系统决定了它们能否飞得稳、打得准,被比作运载火箭等航天装备的“眼睛”。加工的零件每减少1微米误差,就能提高几公里的轨道精度。李峰以其精湛高超的加工技艺,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使加工精度达到了极限。

  从1990年参加工作至今,李峰只干过一个工种——铣工。他加工过很多异形零件。每一次都是在攻坚克难,李峰却始终坚持做到精益求精。他常说:“加也是误差,减也是误差,只有零位是最好的。我达不到零对零,但一定要奔着那个方向做调整。”李峰日常用的刀具,都是他凭借多年工作经验在200倍显微镜下细心打磨而成的。

  陀螺仪作为惯导系统的核心,犹如眼睛里的晶状体一般珍贵。陀螺电机是陀螺仪的关键元件,其零件加工难度犹如在几米外穿针引线。李峰针对问题潜心钻研,创造性地提出了“半圆延展整形”辅助支撑技术,并设计高强度刀杆,突破了加工技术瓶颈,产品关键零件安装基准同轴度达到微米级,大大提高了产品精度,大幅缩短产品研制生产周期,为某型装备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科研任务紧迫、先进技术封锁、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为保证某任务零件生产,李峰提出了“全螺旋”走刀方法,实现了超薄石英玻璃薄壁零件的超声铣磨精密加工,表面粗糙度达到0.1微米。他还提出了“快速锁紧反拉胀胎”加工方法,将单件装夹时间由300秒缩短到10秒以内。一系列加工难题的攻克,使核心产品的加工精度得到大幅提升,研制周期比常规需求缩短三分之二,保证了研制任务顺利完成。他参与生产的项目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创造经济效益的“铣工发明家”

  面对“技术快速发展、设备不断更新、指标逐年提高”的形势,李峰不断创新组合加工、强力切削等加工方法,发明一次装夹多面加工专用工艺装备,设计制作一系列专用刀具,将技术诀窍量化分解形成标准化、程序化的加工方法,助力型号任务。

  在某新型运载火箭系统零件生产任务中,李峰攻克了生产瓶颈,精确计算出支架各点受力,设计了“双侧夹持过定位支撑”工装,使产品合格率得到大幅度提升,确保了任务研制成功。他参与生产的项目又一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针对某结构件材料强度高但脆性大导致的合格率不高问题,李峰反复试验,发明了一套小螺纹加工刀具,并独创了修磨方法,解决了直径1.6毫米以下小孔的钻削和攻丝难题,开创了用普通高速钢丝锥加工特殊材料小螺纹孔的行业先河,使系统产品重量大幅减轻,有效确保发射任务顺利完成。

  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有效提升了核心关键零部件加工生产效能。自工作以来,李峰先后参与完成重点项目30余个,承担精密加工任务2000余项,在推动加工技术创新的同时,也为单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潜心传授绝招的“技艺传道者”

  航天绝技绝招,既要传承,更要延续创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李峰善于钻研,勤于总结,乐于授业。他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开展绝技绝招讲座、技能实操等活动650余场,累计培训6000余人次,无私地将绝技绝招和加工技艺传授给一线技能人员。

  

  他积极发挥带头人的引领、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先后带徒25人,培养高级技师3人、技师8人,2人获航天技术能手称号。李峰积极参与班组建设和加工技术推广活动,主持编制了典型零件铣加工作业指导书20余份、企业标准10余项,将超精密加工经验、成果进行固化和推广应用,带领班组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

  李峰多次作为国家级技能竞赛教练,指导和帮助青年技能人员提高加工技术水平。他将多年积累的加工经验和绝技绝招传授给参赛技能人员,帮助他们在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李峰多次在各种交流活动中,分享经验、传授技艺,将航天领域超精密加工经验和技艺推广到其他行业。 家人眼中的航天“明星”

  由于工作原因,李峰经常需要加班抢任务,临时性工作也较多,一年到头难有节假日。李峰的妻子独自扛起了家里的全部事情。全家出游,10多年间只有一次。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心肝宝贝,可被李峰像宝贝捧在手里的却是自己加工出的产品。

  对家人,李峰心里满是愧疚,他总是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为家人多想些,多做些……他自学了按摩手法,一有休息时间就赶回家为父亲按摩,缓解老人家常常发作的腰疼。女儿参加高考时,他在头天晚上亲手做了饭,一边给女儿夹菜一边说:“你看到天上那颗最亮的星星了吗?航天人的目标就是探索浩瀚星空,在遇到困难时,我们航天人只要抬头望望那颗最亮的星,就能进一步坚定初心和使命,爸爸相信你,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初心,勇敢向前。”

  李峰说,谁都爱自己的小家,可为了心中这份事业,企业这个“大家”的事,必须放在第一位。女儿小时候总是骄傲的对小伙伴们说:“我爸爸是干航天的,他是最棒的!”这句话,李峰一直记得。

  30年来,李峰不忘航天报国初心,勇担航天强国使命,坚守小小三尺铣台,铸就件件大国重器。他用专注与奉献诠释了航天技能人员的追求和梦想,实现了从一名普通技工到技能大师的完美蜕变,为航天强国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华技能大奖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