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我眼中的秦始皇
最近一段时间,我对秦汉史有了一点兴趣,就特意从网上找了一些有关此类的文章来阅读。从这些后人拾遗的文章中,我于历史烟云中领略到一抹秦汉之交时期的风光。波澜壮阔的秦汉风云画卷向我缓缓展开。

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而言,无论是秦汉史还是中国史,秦始皇都可以说是绕不开的人物。千古一帝这是后人给予他的最高评价,也是后人对他历史功绩的最高认可。梳理了找到的些许资料,今天我想谈一谈我眼中的秦始皇。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严肃地说秦始皇嬴政肯定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可纵观始皇一生,换一个新潮的说法,依照如今广为流传的网络小说秦始皇嬴政拿到的个人模板就是毫无疑问的主角模板。
一、超高起点
秦始皇嬴政的出身是十分高贵的。始皇的父亲嬴异人虽然在赵国做质子,但却具有秦国正统的血脉,保留了继承王位的可能。一旦秦国政局发生变化,“重耳在外而生 申生在内而亡”的局面就非常有可能在嬴异人的身上重演。那嬴政的地位自然也会水涨船高。身为秦国质子之后的嬴政虽然不起眼,但先天起点上就超越了战国时期的绝大多数人。

二、成熟心智
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经历磨砺。
而相较于其他从小锦衣玉食的王室成员,身为质子之后的嬴政的幼年时光就没有那么无忧无虑了。秦赵两国本是敌国,且赵国在战场之上面对秦国不断失利。那身为秦国王室成员的嬴政在赵国都城邯郸的生活就可想而知。赵国人的排挤、折辱让年幼的嬴政饱经风霜,可这一切也造就了嬴政成熟的心智。这成熟的心智也为嬴政在回到秦国后迅速得到华阳夫人的喜爱,成功登上王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潜龙在渊

嬴政继承王位初期面对的政治局势是十分恶劣的。公元前247年,时年十三岁的嬴政继承王位。当时庄襄王早逝,秦国政坛的大权都掌握权臣吕不韦手中。面对这种主弱臣强的局面,年少继位的嬴政没有直接贸然出手,而是暗中行动:一边拜吕不韦为相国,一边暗地里准备夺权。继位数年后,嬴政羽翼渐渐丰满。公元前238年,嬴政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
四、一鸣惊人

嬴政独揽大政之后,重用李斯、王翦等人,秦国实力进一步提升。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10年间,秦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一统之后,嬴政采取了新的治理措施: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嬴政的功绩可谓前所未有。

纵观秦始皇嬴政的一生,不禁感叹一声: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站在战国末期的时间节点上,面对分封与集权之争,一代雄主秦始皇选择了更能适应大一统王朝发展需求的集权制度,为后来汉朝的制度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华民族的成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秦朝在旧时代的反噬下迅速陨落了,但秦始皇他无愧于一个时代。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