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天灾是悲剧,死于天灾之后的“人祸”则是悲剧中的悲剧
清代不仕文人龚炜在其《巢林笔谈》中,记录了一件发生在雍正十年秋的一场天灾,继之而来的是官府不作为,由此演变为天灾人祸的双重悲剧。
雍正十年秋天,在龚炜家乡江苏昆山一带,刮了一场超级大台风,“大风拔木,沿海居民,漂没无算”。大风过后,哀鸿遍野,死于非命者不计其数。幸存下来的灾民无计可施,流离失所,只好流落于昆山县城之中,或聚集在县衙门前,或聚集于县城的书院大门之外,乞求与官府,希望他们开仓放粮,赈及灾民。但官府无动于衷,丝毫没有赈及灾民的打算。
救灾的时间很宝贵,很快流失掉。没过几天,得不到任何粮食的灾民,相继暴死与街头,“枕籍而死者十八九”,整个县城,臭不可闻,然而此时的官府依然没有任何作为,眼睁睁看着灾民活活饿死。这时,县城之中的好义之士,地方士绅终于忍无可忍,自发的组织起来,开始舍粥,赈及灾民。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些民间自发的施舍赈灾的行为,激怒了官府,让县大老爷火冒三丈,对民间的自发赈灾大加指责,横加干涉。为何会让县太爷如此动怒呢?原来县太爷对手下各级官员有所明示和暗示,老百姓遭受天灾而死,与我等何干呢?天灾又不是我发起来的,他们死就死了吧!死了也就解脱了。这些流浪进县城的灾民,一旦得到了粮食,能填饱肚子,他们就会在县城安居下来,驱离不去,到时候会发生很多治安事件,处理起来很麻烦的。作者龚炜在文章结束时发出感叹:这样的官员,不就是以“父母官”自居的吗?
事情还是发生在我们历史书中津津乐道“康雍乾盛世”,通过发生在雍正十年的这场天灾人祸的时间,也使得我们得以一窥所谓的“太平盛世”的真相。
天灾造成了哀鸿遍野,死者不计其数,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场景已经相当可怕,继之而来的是更加可怕的“人祸”,地方官不但不出手救助灾民,反而对民间自发的赈灾活动横加干涉,大加指责,在这些平时以“父母官”自居的“青天大老爷”眼中,老百姓的命是不值钱的,死了也就死了。老百姓死的再多、再惨烈,在这些良心泯灭,在官场历练多年早已麻木不仁的官员眼中,只消用一句就可以轻描淡写的“自然灾害”,就可以把自己的所有责任过失给搪赛过去,而且是推卸的一干二净。
不管什么样的“天灾”,很少听说有县老爷受难的。反正是大鱼大肉接着吃,白花花的银子该拿照样拿,歌照唱舞照跳,一切歌舞升平,何必去自找麻烦呢?历史无数次的上演,平时以“父母官”自居的官老爷,一旦在老百姓遇到天灾时,他们不但不出手相救,反而迅速的和自己的“子民”脱离了关系,任由其哀嚎,任由其饿死。
死于天灾是悲剧,死于天灾之后的“人祸”,更是悲剧中的悲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