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你不可不知的秘密,不可不吃的美食!

  冬至俗称“冬节”或“亚岁”等。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23日,没有固定的日子,是一个”活节“。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为“大吉之日”。

  

  据文献记载,唐宋时期冬至就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明、清两代的冬至日,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民间在这一期间同样有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故而冬至亦被称为“小年”。

  

  冬至作为冬季寒冷气候的开始,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有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这天,北方有吃饺子,喝羊肉汤的习俗。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相传张仲景辞官回乡正是冬季,看到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南方则吃糯米饭、汤圆、冬至面等。

  

  

  冬至时节天气寒冷,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而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补气活血,温中暖下的功效,故北方有吃羊肉,喝羊肉汤的习俗,来抵御严寒。冬至自古都是养生的时节,是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