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说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由中秋之夜望月而发问而起,浮想联翩,又不觉起舞弄影,如入仙境。夜深月移,皎洁的月光依然找不见不眠之人。词人借月怀人,在月亮圆缺的感叹中妙悟人生。整首词意境空灵,哲理深邃,彗性灵气充盈其中。
一、源远流长
该词善于化用前任诗句,但又常常推陈出新,胜人一筹。比如李白《把酒问青天》的“青天明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词则化为“明月几时有,把酒话青天”,明月、青天相组合,不仅直入话题,意境顿出,而且“把酒”一词更是为后面的月下起舞和深夜不寐的顿悟买下伏笔,怀人感伤而至大彻大悟的基调也由此界定。虽然《周秦纪行》中有诗“香风引到大罗天,约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但语气生硬,气息沉重,不如苏词“不知”二句来得自然清新,在看似无意的发文中,寄托岁月流逝的怀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9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数风流人物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苏洵的长子,人称“苏长公”。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与黄庭坚齐名,称“苏黄”。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能画竹,学文词。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琴棋书 画
《对月图》 图绘悬崖秋色,皓月当空,一个人坐磐石,持怀向月,一童子捧瓶侍立。当为李白《月下独酌》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意。无款印。马远(1190-1297),南宋接触画家。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子麟都是画院画家。擅长山水画。喜画“边角之景”,“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人称“马一角”。
四、说文解字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时在齐州任掌书记琼楼玉宇:指月中宫殿美洁,如琼玉所筑起舞弄清影:月下起舞,青影相随。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何似在人间:几不知身在人间。谓天上怎比得上人间的幸福生活。词人虽虚幻憧憬,仿佛对超拔尘寰、羽化登仙饶有兴致,然终为显示卷帘所战胜,得出人间无异于仙境的超迈认。转朱阁:月光转移,照在红色的楼阁之上。低绮户:月光低低地照进雕花的门窗里去。绮户,雕花的门窗,一说垂有丝绸帘幕的窗户。照无眠:照着有心事的人,不能安眠。“不应”两句:谓月亮应该没有恨,但为什么又老是说趁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圆了呢?婵娟:美好貌,此处代指明月。谢庄《月赋》有“隔千里兮共明月”,许浑《怀江南同志》有“唯有洞庭月,万里共婵娟”。
五、天文地理
眉山
古称眉州。南齐建武三十年(496)置齐通左郡,西魏废帝三年(554)置眉州,所治在齐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