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篇力压全唐,惊鸿一现仅“张”
历史把他定义为孤独的诗人,他的人生历程留给我们后世的只有生卒年不详,职业仅为兖州兵曹,全诗现仅存两首,被收录在《全唐诗》中。除此之外我们似乎对他并无更多的了解。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又把他做了另外一番称道,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赋》中称他的《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又称其为”“孤篇压全唐”的骇世之作。后人感其才华将其列入吴中四士,张若虚排行榜首。
另一作品《代答闺梦还》被《春江花月夜》彻底的淹没在了张若虚自己的才华之下,名气远低于后者,就如“既生瑜,何生亮”般,两者差距过大,注定只能作为踏脚石,我想同为自己的作品,他自己都没能想到后者能够引起后世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张若虚生活在初唐时期,可以说当时的诗歌,是处于隋朝时流行的雍容华贵,言词刻板的宫体诗向清新淡雅,婉转幽静的韵诗方向转变阶段,但往往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碰撞,产生的作品最易惊世骇俗。而唐玄宗所领导下“开元盛世”也为其提供了一个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的升华与转换的大好时期。
因此张若虚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必定是与众不同的,《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以今时月非彼时月,彼人非今时人,人的无穷延续,月的恒古不变,来表现出无穷的哲理。有的人说这是张若虚的友人诗,有人说这是张若虚的爱情诗,我想无论是思友人,还是思爱情都已经不重要了,我们需要钻研的无非是这种看破人生规律,心如止水的心态。
张若虚时任兖州兵曹。兖州当时位于长安的东部,大约在山东地界,而张若虚出生于吴中地区,也就是江苏扬州生人,由环境优雅,水性养人的南方地区,突然转向地区辽远,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北方地域,空间愈远,他心中的思乡情,脑海中的思妻情愈烈,大家的经验使然,一旦出现这种情境,也就是张若虚这些文人骚客作品诞生的高质,高量时期。万物以人为主,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景一旦交融,张若虚便可挥就这一傲世作品。
我想张若虚有如此才华却仅有两首被收录,是他作品仅两首吗?我想不然,张若虚作为一名被现代人不明生平经历的诗人,这些评价仅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看法而已,不了解,所以才会多加猜测。我相信他是在初唐时期属于优秀的那一批人,是属于被全唐诗人认可,争相模仿的人。文人自有傲骨,他或许是不愿与当时世俗同流,不愿意锋芒毕露,愿意自品自乐,不以他人为然,做自己的圈地王者。但《春江花月夜》的入世,注定了他会流传百世,平坐于其他文人骚客之中。
我们现代何尝缺少类似于张若虚这种藏尽自我,尽避他人,但思想却极具特点与锋芒,超脱他人。我想他们只是不愿展现,羞于张扬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