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二月二,惊艳我们的不只有春光,还有那一身哀愁与诗意

  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岁华纪丽谱》

  今天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

  在这一天,春水出,阳气升,万物勃发,一派生机盎然。

  古往今来,人们在这一天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

  其中最普遍的一个庆祝方式,就是踏青,甚至有些地方把这一天命名为花朝节:

  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白居易曾以《二月二日》为题,描摹过这种人间乐事: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春光好,衣衫薄,年华正好的一群少年骑着骏马踏春游行。

  看那新雨初霁,被雨水滋润过的芳草和野菜焕发出新的嫩芽,清新又美好。

  

  如此美好的风光,李商隐也曾在二月二日这一天领略观赏。

  只是经历不同、性格不同,《二月二日》幻化成诗的时候,就拥有了另外一种韵味。

  今天,我们就以李商隐的《二月二日》为例,走进春光的另一面,春色如许惹人悲。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01斯人已逝三年余

  这首诗,李商隐作于妻子王氏香消玉殒之后的第三年,也是到梓州任职的第三年。

  三年前,李商隐受西川节度使柳仲郢的邀请,来到了梓州,开启了幕府生涯。

  当时爱妻刚刚离世,李商隐是怀着巨痛来到了这里,正如他在《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所云: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本就处在牛李党争无法生存的李商隐,此时的悲痛更添一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到中年的李商隐,在二月二日春游江上,自然是百感交集。

  

  02江上游春心底愁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李商隐踏青江边,最先感受到的还是一种暖意。

  这种暖意,是春风细细,是春阳灿烂,是笙箫里都带着悠扬和畅。

  不像李璟在秋夜里感受的那种寒意,“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满眼望去,第二个感受到的是绚烂:蝶舞蜂飞,姹紫嫣红。

  春花初绽,凸出细长的花蕊,就像烟花绽放。而杨柳初生,吐出鹅黄的嫩芽和新绿的柳叶,宛如春日里少女舒展的眉目。

  红花翠柳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宣告了春天的到来,这些紫蝶黄蜂自然少不了在其中穿花打叶。

  这本就是春回大地的自然规律,可李商隐分别用了“无赖”与“多情”来形容花柳与蜂蝶。

  正是,“无赖者自无赖,有情者自有情,于我总无与也。”

  面对如此美好的春日景象,李商隐还是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心底的愁意投射到春光里。

  红花、翠柳、黄蜂、紫蝶,你们有心这样展示这样绚烂的春色,可我的春天在哪里?

  

  03春愁无解何时归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李商隐如今在梓州供职已经三年,漂泊在这个离家万里的地方,在这样的春光里,怎么能不被勾起藏在心底已久的乡愁呢?

  李商隐也想知道,何时才能归去呢?什么时候也能像陶渊明那样躬耕田园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可是春日江水理解不了李商隐内心的愁意,竟然发出了风雨穿过夜檐时的凄厉之声。

  这哪是新滩江水发出的幽咽,分明是诗人自己的心境写照,交织着身世之悲与家国之愁。

  他悲伤的是此生处在牛李党争抑郁不得志的蹉跎岁月,他忧愁的是痛失爱妻聊此残生的羁旅生涯。

  再美好的春光,在一个饱经了人世沧桑的人心里,那也是一种美丽的折磨。

  因为斯人已逝,因为英雄易老,因为无人与共。

  

  这就是李商隐笔下的二月二,以乐景写哀情,在自然清新的景致中,寄托自己的愁思。

  这愁思看似因风而起,遇春而发,其实早就在他心底生根发芽。

  或许是妻子王氏撒手人寰的那天,或许从卷入牛李党争的那日,他的心里早已开不出花来。

  但越是这样,李商隐越从艰难的日子里传递出穿越千古的多情与诗意。

  心虽然老了,可对曾经美好爱情与理想燃烧过的火焰,还在生命的余光里跳动。

  只要有这么一丝火苗,就能在字里行间燃烧出诗意,感动着我们这些一遍又一遍读着义山诗的后人。

  在这样的日子,重读李义山的二月二日,不负这春色如许。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