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天寒地冻,几番寒起一阳来

  冬至:天寒地冻,几番寒起一阳来

  阳历时刻:2020年12月21日18:02:12

  阴历日期:冬月小初七

  开始时刻:2020年12月21日18:02

  结束时刻:2021年1月5日11:23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又名“一阳生”,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大如年”。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一个。

  冬至的含义,古书有这样的记载:“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意思是说冬至这天是阴气最重的时候,之后便渐渐阳盛阴衰,这时的太阳到达了地球最南方,日照时间最短,而影子则最长。

  天文学上将冬至日定为整个北半球冬季的正式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这一节气正好夏至节气遥相呼应。对于北半球而言,这是全年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北极附近几乎接收不到光照,因此有“极夜”现象。相对于夏至的“立竿无影”,冬至却是日影最长。正是因为此时太阳到达了最南边,冬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日子,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直到夏至日到达北回归线,一切再次轮回。

  “过了冬,长一针”,“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逐渐延长,平均每天增长白昼时间为九十秒以上,也就是一分三十秒。农谚“冬走百里不明,夏走百里不黑”,说明了冬至和夏至日夜相差之大。过了冬至,虽然昼渐长,夜渐短,但是在短期内仍然是昼短夜长。

  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但是地面过去长期积累的热量,还在继续散失,近地层气温尚未降至最低,这时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

  冬至阳气初生,在这一时节中,气温还会继续下降,很快就会迎来一年中最冷的小寒、大寒,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

  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中国人向来认为“数九寒冬”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而“数九”就是从冬至日这天开始的,足见其在气候中的重要性。

  “冬至大如年,数九过寒冬”。进入冬至节气,“数九寒天”也正式开始,这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到了。数九又称冬九九,从冬至当天起,以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到“三九”前后,天气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数到“九九”,春天就来了。

  今冬2020年12月21日进九,2021年1月8日进入最冷的“三九”,2021年3月12日出九。

  冬至日,昼至短,夜至长。九九消寒图初展,三两围坐,蘸胭脂,点梅瓣。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小至》

  天地时节和人事变迁都极快,转眼间冬至到了,阳气渐生,春天又快要到来。此后白昼变长,刺绣的宫女能多绣几根五彩的丝线,吹奏管乐,律管内便葭灰飘飞。岸边柳枝舒展,正等待着腊月过去,山中梅花盛放,像是要冲破这刺骨的寒气。虽然身处异乡,但此情此物和家乡没什么不同,且让小儿将酒杯斟满,使我能痛饮一番。

  冬至夜

  唐·白居易

  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

  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

  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西江月·冬至一阳来服

  宋·张伯端

  冬至一阳来服,三旬增一阳爻。月中复卦溯晨潮。望罢乾终姤兆。日又别为寒暑,阳生复起中宵。午时姤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