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看:有些孩子生来就是为了报恩的,看完给孩子一个拥抱吧
在当今社会,很多家长评判孩子的标准已经不再是听话乖巧懂事,他们更加倾向于用学习成绩、考取的大学名气来衡量一个孩子的成功与失败。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个小小的故事给大家,希望大家花一点时间看完它。

“我研究生老师和她先生都是路名校读到博士。 用我老师的话说,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她从来没有经历过。家里的奖状是贴满一层又盖一层。
她先生更是学神一样的存在,从小就跳级念书。就是这样一对智商碾压常人的组合,生的儿子差点连本科都考不上。
我老师说,她儿子,上幼儿园就隐隐显现了学渣的气质,上小学就直接吊车尾。住在教师家属楼,楼上楼下住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各种学霸集中地。她那个时候甚至怀疑孩子是在医院抱错了,要带她儿子去做智商测试。

当她们院里其他孩子都去了国外名校深造,她的孩子在上海读了一个极为普通的大学,她还是感觉非常遗憾的。
后来,她有一次生病住院,她先生在国外,是她还在上大学的儿子没日没夜地照顾她。反观她的同事们,生病了只能请护工,子女在国外几年才团聚一次,更有甚者,子女在国外定居,连最后一面都见不上。 最后节课上她说,我一直觉得我读了 那么多书,应该比常人更通透,其实不是。我们追求的那些声名、成功最终目的是让自己快乐,满足。如果求不得,就会产生痛苦。可是快乐和满足的必要条件不是成功。就像我儿子,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工资不高还辛苦,但他喜欢自己的工作。我能每天看见他,他能每天跟我们说说话,我就觉得很满足,比我在工作上取得的任何成绩都叫我由衷地快乐。希望你们以后也不要有执念万事尽力就好。”

这个故事是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过的,看完后我感触很深。很多时候,我们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光鲜亮丽,功成名就,希望他们飞得高看得远,但好像在我们使劲把他们培养成人中龙凤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大把和他们谈心交流的时间,失去了为人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昵。
随着他们慢慢长大,步入社会,为工作为家庭而奋斗,我们与他们之间,更像是台湾作家龙应台所写的那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所以,即使当孩子并不是那么地出类拔萃的时候,我也希望你能给他一个拥抱。或者更现实一点,未来当他们长大后能够自给自足,常伴父母身旁,即使是在小县城抑或是小镇上工作,那又如何呢?

相比那些出国移民、在大城市没日没夜打拼一年只能和孩子见一次的父母,那些能常伴父母左右的孩子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其实是一种报恩的存在方式,父母陪之成长,孩子伴其老去。
(世上有太多种活法了,功成名就是一种,平平淡淡也不赖,希望你能在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仍然热爱生活并且能够做着让自己快乐的工作。)

~点个赞 给个关注再走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