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开讲啦】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大医精诚写大义
“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回顾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历程,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5月6日起,中国文明网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系列报道,一起来感悟英雄模范的崇高品格,汲取精神力量。
数风流人物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钟南山
5月下旬以来,广东出现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人们又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身影。在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会议上,这位战“疫”老将目光坚定,与防控专家一道分析研判疫情态势,并就防控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快、更严、更实地落实防控措施。”钟南山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全力以赴投入临床救治,深入开展传播因素分析、病毒溯源等工作,为打赢这场防控硬仗提供支撑。”
钟南山1936年10月出生于一个医生之家,1955年考入北京医学院,走上从医道路,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钟南山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于1月18日毅然登上从广州开往武汉的高铁。此前几天,钟南山还向全国民众呼吁,普通人如果没有迫切需要,不要前往武汉。
在武汉实地调研后,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确认,这种“新型肺炎”已经出现“人传人”现象。1月20日,钟南山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果断向社会公布这一研判,拉响了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警报。此后,他多次出席新闻发布会,为公众答疑解惑,为一线战“疫”注入信心。
钟南山始终对我国抗击传染病工作充满信心。在2003年“非典”期间,他通过精心制定治疗方案,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最终使广东成为全球“非典”病人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地区之一;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为焦灼的时候,他大声疾呼“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鼓舞了公众的抗疫信念。
钟南山也是一名拥有56年党龄的老党员。2020年3月2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首批战“疫”一线火线发展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钟南山庄严领誓。“现在正是需要党员站出来的时候。”他说。
去年,一位特殊的新冠肺炎患者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出院。这位62岁患者曾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支持长达111天、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150天,是目前全球成功救治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使用ECMO时间最长的一例。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不惜一切代价。”钟南山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抗疫斗争最鲜明的底色。”
在指导救治的同时,钟南山始终坚守在国际医学研究一线,分享中国的抗疫做法和经验。如今,钟南山带领的科研团队已经在快速检测、老药新用、疫苗研发、院感防控、动物模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染病是没有国界的,战胜疫情需要全球合作。”钟南山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未来可能暴发的其他疫情面前,人类更需要共同面对。
数风流人物
大医精诚写大义
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
在湖北武汉解放大道上,有一座特别的天桥:这里镌刻着抗疫中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名称和人数,把人们的记忆拉回到2020年那段同心抗疫、共克时艰的日子。
阻击疫情,抢救生命!满怀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广大医务人员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
白衣为甲,逆行出征,他们缺席家庭团圆不负生命重托
2020年,号角吹响。
从临危受命到整装待发,仅有短短4个小时,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宋彩萍来不及吃一口摆上桌的年夜饭,紧急出发,目的地——武汉。
疫情暴发,让本该喜庆团圆的新春佳节成为防控压力巨大的至暗时刻。在国家和人民的需要面前,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毛青、张西京、李文放、宋立强……一个个知名专家的名字,都在第一批出征的名单上。
人民军队医务人员召必至,直抵核心战场;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同病毒短兵相接;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赶赴前线。
武汉,雷神山医院,2月9日,辽宁队报到;2月15日,上海队报到;2月18日,广东队报到……
“我们在60小时内完成病区验收及开科准备,开科不到3小时,48张床位全部收满。”广东医疗队领队、广东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邹旭说。
冲在第一线,挺在最前沿。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6家医院立即出战,也迅速组建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紧急驰援。
抗疫命令下达后,写着“危险岗位就是我们的战位”的请战书,像雪片一样飞往党组织,中部战区总医院2200余名精锐医护人员组成“党员突击队”,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我是党员,我有抗击非典经验,让我去。”53岁的护士长刘孟丽当仁不让地说。
医者仁心,以生命赴使命,他们争分夺秒挽救垂危的生命
武汉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最多的定点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组建插管、护心、中医药、康复等多支专业小分队,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被称为重症患者救治的“尖刀连”。
“尖刀连”里不少是“90后”“00后”,几个月的战斗,没有一个退缩。有的在早期工作中感染了新冠肺炎,愈后又立马投入战斗,大家的目标只有救人。
一次为抢救患者紧急实施插管的经历,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鄂重症救治医疗队队员倪忠仍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当时条件有限,不能完全达到应具备的防护标准。为了减少暴露风险,同事就紧急找了一个大塑料袋,在我的防护面屏下缠了一圈当成‘围脖’,就这样给病人插了管。”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一线医务人员把工作强度增到极限,把个人需求降到最低。一张张压痕清晰的脸上,总有抹不去的疲倦,但一束束坚毅的目光,更给患者无穷的温暖和力量。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
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区,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队员守在一个个重症患者旁,奔忙在一张张病床前,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在这里,1分钟都停不下来。我们没有退路,必须竭尽全力与死神掰手腕。”医疗队医疗组组长齐栩说。
为尽快摸索出有效的救治办法,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在武汉没日没夜地“泡”在ICU(重症监护室):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要巡查5家医院的ICU;最长的一次,他穿着防护服在ICU忙碌了10个小时。
“吾辈在此,卫武汉,卫中国!”在疫情“风暴眼”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以“岐黄之术”与西医相互协作,死死守住轻症滑向重症的大门。
科学防治,并肩战“疫”,他们为疫情防控合力攻关
起病隐匿、潜伏期较长、存在无症状感染者……面对狡猾的病毒,天津市对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队的李子朋化身“病毒侦探”,经常与同事整理数据至深夜。梳理病例关系的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只为给疫情防控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阻止疫情扩散。
另一条与病毒赛跑的战线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军事医学专家组,在武汉连续奋战113天。团队成员每天基本是从睁开眼一直忙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一早又投身紧张的工作,为研发疫苗、构建免疫屏障竭尽全力。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陈薇话语铿锵。短短3个多月,她不仅人瘦了一大圈,头发也变白了。
大疫,大医,大义。他们把人民装在心里,人民把他们刻入丰碑。
来源:新华社
奎屯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莹莹
责编:陈世健 王倩
总编:徐钟
总监制:张代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