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经第79章
道德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人想做的面面俱到,那就绝对做不好。和大怨必有余怨。这句话说明人喜欢怨恨,爱埋怨的心理是天生的。一般人指责现在青少年不满现实。而不满现实是古今中外的通病,不但青少年如此,成年人也一样。年轻的时候不满现实,现在照样的还是不满现实。不满于中年的现实。不满于老年的现实。年轻人也不满于年轻的现实。每个时代,每个世界没有任何人安于现实,满于现实的。假使有人满于现实,那这个人不是圣人,就是妖怪。当然圣人做得到,妖怪还做不到,所以除了圣人以外,没有人安于现实的,因为人的心里很妙,没有人是无怨的。
有一句古文说,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一个人无事可怨时还怨东风呢。当然,花落水流都要去埋怨一番,这是人的心理,尤其是年轻人心理。所以世间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是善人,善人到了无怨也无恨的境界,那就是圣人佛的境界。人要做到样样好是不可能的。因为把大怨化解平和了,那么那些小怨又会变成大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所以说,圣人并不要求达到天下的至善,那是办不到的。
因为是非好坏,在哲学上来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是非善恶好坏都是时间空间的变化以及人为的因素而定的。今天我们这件衣服漂亮,几年后就觉得不漂亮,这都是时空环境人为的心理变化而决定的。所以上古的圣人不要求达到天下无怨,人人无怨。这里左契是指大的原则,守住大原则就可以了,不必去责备他人。孟子也说过,有求全之毁不虞之誉,世界上的人常常按照圣人的标准去批评对方,要求别人非常严格,但绝不那样严格要求自己,这都是属于求全之毁。
世界上常有人突然出名,实际上那个大名不见得符合事实,这就叫不虞之誉,是意想不到的恭维。圣人之道是把握原则而不苛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了解了圣人之道是领导阶层的大政治家,只把握原则,不求管理。契是大原则,彻是治理的意思。无德司彻,无德的统治,就是到处设规则,也就是管理。这是无德之人的做法。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老子的名言。天道很公平,并不是说今天你拿个猪头去拜一拜他,他就对你好一些,他不管拜还是不拜,只要有德有善,自然的感应。菩萨也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两句话有人提出怀疑,司马迁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真的吗?他在《伯夷叔齐?列传》上说,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被饿死?司马迁就是那么幽默,这虽然是幽默的话,但是司马迁父子两人是道家的信徒。司马迁常批评儒家,儒家也批评道家。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