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刘冰之死,是他自作自受,还是丁元英故意设的局?
《遥远的救世主》的结尾,丁元英在离开之前,找到刘冰,还给了他一份文件。而刘冰的死,也让很多人好奇,到底是丁元英看透了刘冰这个人故意设陷阱,还是刘冰自己自作自受。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刘冰,刘冰是个北方贫困县进城的农民,也是一个很努力的小伙子,虽然年纪不大,但是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摆过地摊,开过出租,开过小店,倒过音响。做过这么多的工作,但是都没有完成刘冰的“远大梦想”。干着这一行,但是干着干着,觉得不赚钱,就改行了。

《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说:“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而刘冰也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想要赚大钱,却没有真本事,而丁元英的出现,让刘冰有一个“靠山”。
在知道丁元英的计划后,刘冰先是厚着脸皮请求可以加入。在公司还没成立,就开始做印名片,封头衔等等搞派头的事情。而在格律诗公司面对乐圣公司的起诉时,刘冰急急忙忙退股;在知道官司可以赢的时候,又一次厚脸皮要回到公司。

刘冰以为自己回到公司,就算当个司机,他也觉得作为公司“元老”的他,还能分一杯羹。可惜,后来格律诗公司蒸蒸日上,公司的收益却和他半点关系都没有,这让刘冰接受不来。虽然是公司司机,每天以办公室主任自诩,每天开着宝马车,但是没有钱,刘冰难以接受。
后来刘冰找到了丁元英,丁元英随即从屋里拿了一个牛皮纸的档案袋放在刘冰面前,档案袋的颜色、纸张、字迹都显得有些陈旧,封口被封线缠上,又用胶水和纸条全部封住,上面还覆盖了一层红色蜡封。档案袋上的建档日期是1996年11月12日,封条日期是1998年10月3日,也就是昨天。上面的名称是《格律诗公司文件》。
在过去的两年里,刘冰在不同场合曾多次见到过这个档案袋。丁元英告诉刘冰,根据民事诉讼法,如果有新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的,可以在判决生效后两年内提出再审申请,公司要赶你,不会等到两年。

这个档案袋里的原始文件作为新发现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如果推翻了原判决,你知道公司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随后丁元英嘱咐道,你要记住,这个只能用来保住你的工作,不能成为要挟别人的筹码。我这么做已经是很不要脸了,希望你不要让我更丢脸。刘冰当即明白了丁元英的意思,他欣喜若狂,仿佛又抓住了命运的主宰。
结果刘冰的贪婪心,让他没有听丁元英的话。刘冰贪心地向格律诗公司和乐圣公司开价,妄想得到20%的、高级职位和豪车豪房。但是没想到丁元英给他的机密文件只不过是白纸,后来被两家公司“封杀”的他最终跳楼自尽。

这个被私欲、金钱迷惑的年轻人,就像丁元英说的一样:“扶贫就是让一些人趴在井沿看几眼,能不能受得了,还要看他自己。”刘冰如果提前没有要挟,也不至于沦落到那种境地。而他还是受不住金钱的诱惑,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现实中又有多少像刘冰这样的人,“靠”着其他人,最后还是自己把自己害死。《遥远的救世主》里,刘冰觉得丁元英、文件袋是他下半辈子幸福的救世主,但不知道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丁元英把档案袋给刘冰时,是给他两条路,一条活路一条死路,是刘冰的贪心让他走向了死路。跳楼前,刘冰大喊:“丁元英,你撒谎了,你撒谎了。”刘冰至死都不知道,撒谎的不是丁元英,而是他自己,一直自己欺骗自己。杀死刘冰的从来都不是丁元英,而是他的贪欲,而是他的自欺欺人。

刘冰的死与丁元英是有关联的,但是真正让刘冰自杀的不是丁元英,而是欲望,这也贯彻了原著《遥远的救世主》里的主旨。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那太遥远了,而得救之道在于觉悟,如果不能觉悟天道,那活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没有人不会痛苦。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最后却穷困潦倒、一事无成,但是……
很多并没什么能力的人却能事业有成.人生得意!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并不是出生,并不是文凭,并不是钱财和支配权,反而是……

倘若你对天道的核心理念有兴趣,要想深入了解,倡导读原著《遥远的救世主》,读完《遥远的救世主》,你就会明白,这个世界上如果有救世主,那必定是自己,真正能救我们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别人能够帮到我们,能够影响我们,引导我们,却不能决定我们的兴衰荣辱。自己不努力,别人想帮也无能为力。
如果你想了解丁元英这个人,如果你想了解商界的文化,那就读一读《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电视剧里有的,书里会更加深刻,电视剧里没有的,书里也很详细的讲述了。

这本书从思想境界、知识结构、人物塑造、写作手法、语言对话方方面面,都是精品,它透彻地探讨了宗教与人性、社会规律与文化属性等深层次问题。
展现了丰富专业的宗教理论、融资股票、音乐音响、商业法律等知识,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很强的权威性。
静得下心来,逐字品味,一种难以名状的共鸣感会逐渐地包围过来,再读深一点,多读几遍,才发现自己因它,已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循序推进情节之时时刻不忘借丁元英之口阐述自己对“文化属性”的理解,而这些精致绝伦的对话总及时的见缝插针于故事之上,让你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