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要看真正的《陆犯焉识》|电影和小说太不同

昨晚在某瓣整理书评影评,一下子勾起了不少回忆。原来这些年也看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你若是让我举例论证,估计我一时半会想不起啥来,但是看到作品的名字,回忆就铺天盖地了。
比如电影。
看了几百部电影,怎么做统计,看过也要给星的,给星怎么给?什么标准?于是我就分了几类,印象深刻感慨良多的给五星,有印象感觉不错的给四星,觉得看过还可以的给三星,看过能记得感觉不好的给一星,看过不记得的给二星。这样一分就清晰多了。
于是就开始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赋星和点评。在点评的同时,我看到和某瓣评分的差距,好片子就是好片子,大家感触都差不多的好,不同的是在看点评时,能看到别人和我不一样的角度,一下子又是一份收获。
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影评人有着入骨三分的点评让人大呼酣畅淋漓。比如《归来》。

我看《归来》是因为小说《陆犯焉识》给我的强烈震撼,那是断断续续用了小半年时间、最后终于在列车上读完的一部小说。严歌苓的作品我大部分都看完了,由于其他作品的良好感觉,让我对《陆犯焉识》看得更加入迷,每次看《陆犯焉识》总是看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变奏曲,一部跨越三个历史时期的回忆录。任你青春放肆,任他才华横溢,任尔世事变幻,却终有落叶归根时…当时就觉得看来一定要找这部电影了。
所以后来我去看了《归来》。
电影是截取了原著不到1/5的情节。其实这本大部头原本浓缩了一个知识分子一生的跌宕起伏,刻画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劳改农场的悲苦生活。但被张艺谋拍成了一部爱情电影让我有点接受不了,虽然能靠演技和镜头把最后一段叙述个大概也挺不容易。而且最让读者飙泪的小说高潮部分没有进入电影让我非常遗憾…
“他回来了吗?”
“回来了。”
“还来得及吗?”
“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
是因为自己期望值太高还是因为原著的叙事水平太高…四年过后,我再看影评人的评论又让我有了新的收获。

有人跟我同感:“作为原著党,我失去了一个客观评价电影的良好心态。看着不像陆焉识的陆焉识,不像冯婉瑜的冯婉瑜;看着老谋子分明憋了一股子劲儿,却只能小心翼翼旁敲侧击,有力没处使的呈现方式;我第一次作为一个观众,感到了窘迫。”
有对电影赞赏有加的:“电影《归来》,如果从大众传播和接受的角度,这作品其实就是一颗催人泪下的烟雾弹。”
有替电影叫屈的:“昨天开始看《陆犯焉识》原著。确实是本好书。但依然不觉得“原著党”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电影和文学,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两种艺术形式,保持原著的精神和感动,按自己擅长的方式用镜头讲一个故事,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当然你可以不喜欢,但如果只是因为“和原著这里那里不一样”,会不会太狭隘了些呢?”
看影评的乐趣就在于此,不同的声音大胆的点评,让人坦然和宽容。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看过原著的人都对电影打了低分,于是对于自己的审美又有了些许狭隘的自信。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