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开悟(第二十六章)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老子在本章中重点讨论,轻与重和静与躁的关系,因为在他生活的时代,君主们为一己之私,随意向民众课以重税,随意发动对他国的战争,随意用酷刑来伤害民众,所以在老子看来这些人把自己的利益置于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之上,为个人的一点私利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身轻天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老子的真意。
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释文: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君主。
做为个人,做事要分清轻重缓急,重就是要人们守住底线,做事之前首先要认真权衡一下,你所做的事是否伤害到了他人,是否会侵犯他人的自由,是否会给他人的生活带来不便,试想如果所有人都把个人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从不考虑他人的利益,那么整个社会肯定会变成人人自危的互害型社会。
作为君主当把民生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而不是把民众看作是服务于自己的工具,不应该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国家和民众之上,要放下身段将原来的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于民众为主,如此,则天下大治。
原文: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释文:所以有道之君终日不离开辎重,虽然有豪华的居处,但也能处之超然。
有“道”的君主在任何时侯都能分得清轻重,无论在任何时候他都能将民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个人的私利,既便有风景优美的去处,或者其他诱惑,他也能泰然处之,不被它们驱使,因为在他的眼中,个人的私利是轻如鸿毛的,而民生才是重如泰山的。
原文: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释:为什么那些拥有上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把自己的私利看得比天下更重要呢?
这是老子有鉴于当时政治图景,发出的一声无奈的感慨,可见他对当时政治已经彻底绝望,难怪他要骑青牛西去,他已经无法再容忍统治者们的恣意妄为,而且这些人的行为给当时的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些人为争夺一块地就可以让成千上万的士兵死于战火,为博美女一笑,就可以上演烽火戏诸侯这样的大戏,何曾把民众的利益当作一回事呢?
原文: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释文:过分注重自己的利益,就会失掉根本,浮躁就会失去做事的方向。
君主只注重自身利益,从不关注民众生活,反而把民众成其盘剥和奴役的工具,这种做法势必会引起民众的激烈反抗,甚至用暴力手段来推翻这样的统治者,因此老子说他们已经失去执政基础。
躁则失君,躁就是有为,静就是无为,这句话是指君主当保持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一旦他的心灵被欲望入侵,就会在欲望的驱使下躁动不安,他就会忙着去搜刮美女,继而对民众横征暴敛,然后就会用严刑峻法来裁制天下臣民,于是君主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势同水火,因而老子认为无为而治才是天下大治的唯一选择。
本章的前半段是为最后两句话“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做的铺垫。重为轻的根本,失去对民生的关注就会失去执政合法性。静为躁的君主,是说放弃无为而治就会胡作妄为,就会采用背道而驰的治国方略,于是天下就再无和平可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