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切尔诺贝利”,暴露三大问题

2月初,一列载有有毒化学品的火车,在美国俄亥俄州发生脱轨事故并引发火灾,造成不明数量的有毒物质和气体泄漏。
为了避免发生爆炸,大量有毒化学物质氯乙烯被人为泄漏,附近居民因此被疏散。此后,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有毒物质造成的可怕影响正在显现。
火车脱轨发生数日后,事故才引发美国媒体的讨论。与此同时,除此前公布的氯乙烯,脱轨列车上装载的更多有毒化学品被公布,持续引起人们的恐慌。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2月14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为调查美国俄亥俄州东巴勒斯坦城火车脱轨事故原因,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查找了事发现场的多个视频录像,其中一段视频显示,火车脱轨前的瞬间,车轮轴承处于过热失效的最后阶段。
据悉,该段车轮轴承已由ntsb材料实验室的工程师进行检查。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发现,俄亥俄州最近发生的这场人祸,至少暴露了美国当局三个问题。

第一,人权只在嘴上说说。
事故发生在2月3日,当晚,出事列车行至美国俄亥俄州东部邻近宾夕法尼亚州的东巴勒斯坦城时,约有50节车厢脱轨,其中20节车厢中装有有毒化学品,包括易燃且致癌气体氯乙烯。
6日,由于有装载压缩氯乙烯的车厢存在潜在爆炸风险,出事列车的运营方美国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对5节车厢进行所谓“受控释放”操作,把车厢内装载的氯乙烯排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坑道内引爆并使其持续燃烧。
氯乙烯燃烧时可产生光气和氯化氢。光气是一种剧毒气体,可致人呕吐和呼吸困难。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称,接触氯乙烯会增加患肝癌、脑癌和肺癌以及淋巴瘤和白血病的风险。
爆炸和“受控释放”有何区别?有媒体总结说,爆炸是直接对人造成伤害,而燃烧有毒气体造成的伤害则可能是长期和慢性的,这种做法只是将“责任后置”。
俄亥俄州危险材料专家西尔·卡吉亚诺说,在5到20年后,当地人中可能会出现大批癌症患者。
“受控释放”仅仅两天后,当地官员就宣布,事故区域及附近居民区“空气和水质安全”,劝告被疏散的居民回家。
但不少居民对此疑虑重重,认为“这里的水肯定有问题”。卡吉亚诺则指出,这次泄漏事件无异于“用化学物质毁了一个城镇”。
雪上加霜的是,据美媒13日报道,涉事公司公布数据称,除了氯乙烯外,脱轨列车上还装载有乙二醇单丁醚,丙烯酸异辛酯,异丁烯等有毒化学品。
人们担心的事情正在发生。就在当局劝说居民“安全返回”时,事故区域附近出现大量动物死亡。化学品泄漏已导致约12千米溪流内有约3500条小鱼死亡。此外,附近居民反映家中还出现鸡、狐狸死亡的情况。
美国极右翼媒体人斯顿·彼得转发了事故现场视频并怒斥:这一灾难景象简直是“俄亥俄版切尔诺贝利”。
而成天把人权、环保等大词挂在嘴边的美国,却对种种隐患和民众担忧置若罔闻。俄亥俄州环境保护署回应民众关切时只是表示,“不必对此感到担心”、“水质是安全的”……
第二,存在巨大安全漏洞。
事故发生时,一个细节值得注意——美媒公布的视频显示,列车在脱轨前大约32公里处就已经起火,但很可能迟迟未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而这正暴露出美国铁路货运管理中存在的漏洞,脱轨已成为频发事故。
就在俄亥俄州列车脱轨引发关注时,美国一天内又有两列火车脱轨。据美媒13日报道,得克萨斯州东北部一列火车与一辆18轮卡车相撞,卡车司机当场死亡,火车则有21节车厢脱轨;此外,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也有一列火车脱轨。
英国《卫报》美国版的一篇报道指出,俄亥俄州的这场灾祸,是致命的火车脱轨事故的“危险警钟”。
报道援引前货运工程师罗恩·卡明科的话称,美国铁路货运行业将创纪录的利润置于安全之上,近年来行业监管不力且基本上是“自我监督”,导致美国铁路劳动力锐减。这为铁路运输管理等造成了巨大隐患。
据报道披露,此次脱轨事故源头被认为是车厢上的车轴断裂,美国铁路工人联合会认为,事故火车“似乎没有经过适当检查”。这进一步暴露出美国货运铁路基础设施陈旧、运维能力不足的严重缺陷。
根据匹兹堡铁路污染保护组织的数据,仅匹兹堡地区在过去五年中就发生了八起火车脱轨事件,全美国每年约有1700起。
美国联邦铁路管理局的数据同样显示,过去10年间,美国平均每天发生3.4起列车脱轨事故,原油和化学品因为列车脱轨而发生泄漏和爆炸的情况频出。
而美国交通部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约有450万吨有毒化学品通过铁路运输,平均每天有1.2万辆载有危险物质的铁路车辆通过人们居住的城镇。
“如果不采取措施,情况会变得更糟,下一次出轨可能会是灾难性的。”罗恩·卡明科说。
第三,对抗思维压倒一切。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火车脱轨一事发生数日后,美国主流媒体才开始大量关注和讨论。其中引发关注的原因之一,还是一桩“丑闻”。
8日,俄亥俄州就脱轨事故举行新闻发布会,美国全国新闻台记者埃文·兰伯特在直播时却被警方粗暴地逮捕,理由竟是他的直播“妨碍”了州长的发布会。兰伯特被关押5小时后才被释放。
美国全国新闻台的画面显示,正当兰伯特试图走回会场时,突然被一名警察拽住手臂,拉到体育馆外,并很快被推倒在地,被戴上手铐。

埃文·兰伯特被带离现场。图源:美媒
这一风波引发媒体关注,随之也引起人们对脱轨事故的更多关切。可以说,记者被“暴力执法”一事,意外带起了舆论对火车脱轨事故的注意。
那么,这之前美国主流媒体都在忙什么?很遗憾,占据美媒头条的大多是“气球”,以及莫须有的“中国威胁”,而对自己国家人民真正面临的威胁,美媒再一次选择性失明。
讽刺的是,当地时间13日,美国交通部长布蒂吉格出席一个活动时,大力吹捧正在进行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火车脱轨导致毒气泄漏事件只字不提,还试图通过一个拙劣的“间谍气球”玩笑展现幽默。

布蒂吉格 美媒报道截图
美国右翼媒体《纽约邮报》抨击称,布蒂吉格尴尬地开了一个卑鄙的“间谍气球”玩笑,却对火车脱轨事件保持沉默,他的幽默尝试像铅球一样落空了。多位美国人士对此讽刺说,“美国在如此政权下还能运转真是个奇迹”。
事实表明,一味地杜撰“中国威胁论”、拼命地表演“打气球”,并不能解决美国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其被有毒的对抗思维牵着头紧盯万里高空找气球,华盛顿不如低下头来看看自己国家正在遭遇的事情,踏踏实实找到美国真正的“安全威胁”。
【新闻链接】在美国,到底什么才是“受控释放”?
这是最近美国俄亥俄州东巴勒斯坦城居民拍下的“灾难一幕”。
滚滚浓烟直冲云霄,阴沉沉的天空飘散着大团大团的黑色云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类似轮胎烧焦的刺鼻味道。
“我们撤吧!我希望能离开这个鬼地方!”居民为何怒气冲冲拍下视频?为何怨声载道想要撤离?
运载有毒化学品的列车脱轨,对有毒气体进行“受控释放”,记者被逮捕,动物出现中毒症状……对发生在美国的这一切,美国主流媒体似乎兴趣不大。
为什么会这样?
俄亥俄州究竟发生了什么?
时间回到2月3日晚,一列火车行驶至俄亥俄州东巴勒斯坦城时脱轨起火。出事的是货运列车,约有50节车厢,其中10节车厢装载着有毒化学品。
大火从3日晚间一直燃烧到4日早晨,幸好火势得到控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然而,事情远没有结束。
随后,工作人员发现涉事列车5节装载压缩氯乙烯的车厢释压装置停止工作,其中一节车厢内出现“急剧温度变化”,有爆炸危险。
为了避免灾难性后果,该列车所属的诺福克南方公司决定对这5节车厢进行装载物“受控释放”。

什么是“受控释放”?
说白了就是人为释放,将氯乙烯排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坑道内引爆。
当天下午,现场冒出熊熊火光,腾起巨大黑色烟柱。
列车脱轨后,东巴勒斯坦城就进入紧急状态,4000多名居民已有半数紧急疏散。
所谓“受控释放”决定做出后,当地将疏散范围扩大至事发地点方圆1.6公里至3.2公里范围内居民。

显然,所谓的“受控释放”并未受控。
氯乙烯有多毒?
氯乙烯是无色易燃气体,具有致癌性。
氯乙烯爆炸燃烧后产生光气和氯化氢,也属有毒气体。光气可致人呕吐和呼吸困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曾被用作化学武器。

然而,不仅仅有氯乙烯。
诺福克南方公司13日公布车厢所载化学品显示,在列车脱轨起火时排放到大气和土壤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还包括乙二醇丁醚、丙烯酸异辛酯和异丁烯。
“丙烯酸异辛酯是致癌物,接触可造成皮肤和眼部烧灼疼痛,吸入可引发鼻喉不适、呼吸短促和咳嗽;吸入异丁烯可引发眩晕困倦;接触乙二醇单丁醚可引起眼部、皮肤和鼻喉疼痛,以及血尿症、神经系统阻抑、头疼和呕吐。”
俄亥俄大学空气质量中心主任表示,燃烧殆尽后,这些有毒物质仍可能渗透在土壤中,需要清理干净。
俄亥俄州危险材料专家西尔·卡吉亚诺对媒体表示,这次事故相当于“用化学物质毁了一个小镇”。“在5到20年后,当地人中可能会出现大批癌症患者。他希望居民进行体检,以防化学品泄漏可能造成的影响。”
8日,面向东巴勒斯坦城居民的强制疏散令撤销,理由是样本监测显示当地空气和水体安全,居民被告知可以返回住所。
空气质量安全,水体没有受到污染,这样回家就安全了吗?
居民的担心并非没有原因。
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部分居民返回住所后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
澳大利亚新闻网报道,在疏散区域外围的一名农场主表示,农场中一些动物已出现咳嗽、腹泻、流泪、无食欲等中毒症状。
俄亥俄州自然资源部表示,火车脱轨所造成的化学品泄漏已导致约12公里溪流内3000多条小鱼死亡……
据美联社报道,东巴勒斯坦城两名居民已起诉诺福克南方公司,要求赔偿事发地点方圆48公里范围内所有人的医疗检查和看护费用等损失。
面对化学品泄漏带来的未知风险,部分居民选择再次出走他乡。他们看不清未来,等待事态进一步明晰后再考虑返回。
真相何时明晰?
当地对记者大打出手,美国主流媒体相关报道寥寥无几,美国交通部长甚至对此只字不提……
8日,当地就此事故举行新闻发布会,现场一名记者在进行直播报道时被警方粗暴逮捕,关押5小时后才被释放。
该记者表示,直播只是想告诉民众他们应该知道的事实真相。
日前,美国交通部长布蒂吉格出席全国县城联合会年会,吹捧总统拜登主推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期”,而对列车脱轨事件闭口不提。
多位美国政界人士倒是一语中的,“美国在如此政权下还能运转真是个奇迹”。
如此乌烟瘴气,很多人都疑惑,美国主流媒体到底怎么了?
设想一下,如果类似的事故发生在国外,美国媒体的表现恐怕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标题都能想得出来。前不久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比如“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
2月8日,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发表了一篇深度报道:“北溪”天然气管道是在美国的指挥下遭到破坏的。报道发表之后,美西方主流媒体基本沉默以对。
据微信公众号“玉渊谭天”的梳理,去年9月26日“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后,美西方媒体却是大篇幅报道。两相比较,让人唏嘘。

有毒化学物质“受控释放”,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目的?
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脱轨”的居民生活何时才能回归正轨?
对本国民生安全事件的关注远不及其他“热点”,美国避重就轻到底想遮掩什么?
灾情之下,当地的居民、更多的公众需要一个真相。(央视新闻)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程沛
本文作者:长安街知事、央视新闻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