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尘封多年终发光的名作!
提及张若虚,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但要是说起他的诗歌《春江花月夜》,那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审美价值很高的诗,在文坛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张若虚现存下来的诗只有两首,但他却凭借着一首《春江湖月夜》奠定了自己在唐诗史上的地位,当然这是清末以后的评价了,王闿运称它是“孤篇盖全唐”,可见它是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
《春江花月夜》取名自乐府吴声的歌曲名,相传为南朝的陈后主所作,不过原词已失传,后来隋炀帝杨广也以此曲作过词,所以张若虚作该诗时算是拟题作诗了,和原先的曲调不同,且成就最高。后来大约是清朝时,那首著名的独奏琵琶曲也以《春江花月夜》为名,成为了我国最为经典的古典民乐名曲,也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
读过这首诗的朋友应该知道,《春江花月夜》写得是很美的,它以月亮为主体,把江流当作背景,绘出了一幅开阔幽美,令人沉迷的春江月夜图,诗中所营造的那种意境令无数人神往,诗情画意加上人生哲理,构成了这首诗超然的文学地位。
《春江花月夜》全诗一共有36句,诗句自然而想象奇特,还带有婉转悠扬的韵律之美,就拿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来说,开篇就勾勒出了一幅江潮连着大海,月亮与浪潮共生的绝美画面,而这儿的大海是虚指,也可看出作者丰富的想象,之后也是将这几种意向穿插着描述,又通过修辞渲染了一种如梦似幻般的境界。这种写景的方式很实,很容易让人去想象这样的画面,然后从自己内心里去感受那份幽静与自在,仿佛眼前就是江南的春夜,有月光,有江水,还有不为人知的淡淡愁绪。
优秀的诗篇就是只自己读着,就会陷入诗中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去,诗人会用自然而朴素的描述给你在脑海中呈现一幅幅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看不到的人间仙境,让你去想象,去追逐,并沉迷其中禁不住的感叹,显然《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当然,它的出彩之处绝不仅限于生动的景色描写,那些关于宇宙、关于人生的思考以及那些游子的思乡之情才是这篇诗的精髓,因为赋予了道理与情感,才使得作品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春江花月夜》的出彩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首借景抒情诗,作者张若虚在思念故乡的同时还将自己的思考赋予其中,对宇宙奥妙的感慨再进而上升到对人生的思考。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第一个看到月亮的人是谁,月亮照着的第一个人又是谁呢?没有人知道答案,这是对宇宙的思考,之后道个人的生命是转瞬即逝的,但人类的存在却是一代又一代的长久传承。这是张若虚的感悟,也是人生的真谛!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从此处开始,张若虚又开始抒发情感了,男女相思的离愁之苦从此展开,以“月”来烘托情感,营造孤独而寂寞的氛围,通过具体的意象来写离情,情感真挚,就将整首诗带进了一个情感世界里。而这种将自然之美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会融为一体的诗可谓是开一代先河,开阔了诗的意境,也升华了诗的质量,这种人生思考,甚至可以说是超越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存在的。
闻一多评价《春江花月夜》时说:“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可见对它的高度肯定,可以说,《春江花月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自然清丽的文风被后世无数人模仿,甚至成为了许多名诗的出处,就比如后世借月抒情,其实从这首诗后才开始增多;而像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就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也格外相似,所以说,该诗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历史上上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其实很少,到清末民国时期,它才开始被大家欣赏然后渐渐成为名篇,这或许是与各个朝代的人的审美方式有关吧,但是就像金子在哪儿都是会发光的一样,哪怕晚了一千多年,它依然绽放了自己的光彩,被人挖掘出来鉴赏与推崇,所以说优秀的作品是不会因为时间被泯灭的,也不会因为时间而失色,从而降低自己的文学价值。喜欢这首诗的人自然喜欢,如王闿运说“《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是极高的赞誉,但后世赞不赞成就属于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了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