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佩戴N95口罩不让坐地铁?专家:规定过度没必要
近日,一则关于乘坐长春市轨道交通须佩戴N95口罩的公告,引发争议。
乘坐轨交必须佩戴N95,5月就曾出过相关规定
16日中午,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发公告称,根据长春市疫情防控最新要求,即日起乘客乘坐轨道交通须全程规范佩戴N95口罩,安检前主动向工作人员出示“吉祥码”,同时接受车站测温检查,“红黄码”人员不得乘坐轨道交通。
《公告》还称,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提醒广大乘客,为降低感染风险,尽量使用线上支付;提醒乘客候车时不要聚集,保持安全距离,尽量避免与他人交谈、喝水、进食。
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一《公告》与长春榆树市最近的疫情有关。
长春轨道交通集团做出这条规定的前夕,即7月15日和7月16日,长春市均无新增新冠本土确诊病例,而新增的本地无症状感染者分别为3例和6例,但均发生在榆树市,属于长春代管的一个县级市。7月1日至7月14日,整个长春未有通报本土确诊病例以及本地无症状感染者情况。
今年5月4日长春轨道交通恢复运营时,市民戴N95乘坐地铁(图源:长春晚报)
16日上午,长春当地居民刘先生告诉记者,5月初乘坐地铁时,不戴N95口罩无法进入地铁站。不过,当地从6月份开始地铁就没有强制性要求,戴普通口罩就可以乘坐。“没想到现在措施又严格了。”
今年5月3日,在长春经历上一轮疫情后,恢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时,长春市交通物流业复工复产专班曾发布通告,要求广大乘客要自觉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通告中明确:乘车期间须全程规范佩戴N95口罩。
专家:这条规定有些过度,高危职业才需要佩戴N95口罩
N95口罩属于医用防护口罩,是指过滤效率达到95%的颗粒物防护口罩,防护级别高于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
有参与新冠患者救治的专家表示,上述这条规定有些过度,即使是出现本土病例,也没有必要全员佩戴N95口罩,高危职业才需要佩戴N95口罩。
专家介绍,N95口罩透气不好,戴上容易感觉到呼吸困难,很多人难以适应。普通人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就可以做到防护了。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于2021年8月9日下发的《关于印发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的通知》(下称“通知”)中,详细罗列了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佩戴口罩的具体要求。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该《通知》并无强制要求一定要佩戴N95口罩,只是建议公众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而规定的普通公众需戴口罩场景和情形为:
一是处于商场、超市、电影院、会场、展馆、机场、码头和酒店公用区域等室内人员密集场所时;
二是乘坐厢式电梯和飞机、火车、轮船、长途车、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
三是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公园等室外场所时;
四是医院就诊、陪护时,接受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登记行程信息等健康检查时;
五是出现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时;
六是在餐厅、食堂处于非进食状态时。
《通知》对于重点职业人群的口罩选择,有强制性要求。
《通知》显示:重点职业人群主要涉及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三类人群。第一类是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人员,特别强调境外冷链食品、交通运输相关的海关工作人员和保洁员、搬运员、司机等岗位强化防护,工作期间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防范经物、经环境、经人的传播风险;第二类是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除医务人员、直接接触病人或感染者岗位工作人员重点防护以外,接触潜在污染物的人员,比如保洁员、护工、水暖工、化验室工作人员等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医院其他工作人员,比如保安、导医等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第三类是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比如乘务员、警察、快递员等,以前要求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这次的《通知》也进行了提级强化,要求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
上述《通知》中规定的颗粒物防护口罩,是指符合《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2626-2019)标准中“随弃式面罩”规定且无呼气阀的产品。有特殊类型要求的,把类型和过滤等级标注在括弧里,例如“颗粒物防护口罩(KN95)”。
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口罩已经成为大家出门必备的物品,甚至有人戏称:不戴口罩仿佛在裸奔。那么口罩究竟怎么戴?划重点↓↓↓
2022年6月5日,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吴寰宇表示:“市民如果去公园等户外场所,可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外科口罩。如果去商场、超市、办公室等室内场所,可佩戴KN95/N95口罩。如果需要到医院就医,建议佩戴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因此,市民可根据场所的开阔通风程度、人员聚集程度选择合适的口罩。
上海新闻广播综合自上观新闻、宝山疾控、极目新闻等
编辑:陈雯
责任编辑: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