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时,大将候选人一共是15人,最终是哪5人没能入选?

  1955年授衔中,中央相继评选出十位将军,他们被授予大将军衔。后来,人们将他们统称为十大将军。

  实际上,在中央的评选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大将只能是十位。当时,负责评选的人们早就确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找出那些符合标准的候选人。

  大将的候选人中,共有15位。最终只有十位成功入围,其他五人没有得到成为大将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没能更上一层是一件憾事,那么他们分别是谁呢?为何没能成为大将呢?

  第一位落选的将军是萧克,他的落选是一件憾事,实际上以萧克的资历和功勋,他是有很大希望成为大将的。萧克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早年为了国家而投笔从戎,后来克服诸多困难加入了北伐军。

  年轻的萧克在北伐战争中开始崭露头角,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萧克毅然与国民党决裂,从此一心追随共产主义,他参加南昌起义之后,南下到广东等地发展党的根据地。萧克在红军早期的建设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相继在湘南,宁都等重要的事件中发挥了作用。

  萧克还是一位非常善于建设根据地的人,多年以来,他随军四处作战,又不断开辟革命根据地,立下了诸多的功勋。在党内,萧克是绝对的希望之星,他在29岁的时候就成为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这个年纪就已经担此重任,在党内是非常少见的。

  

  抗战时期,萧克又担任120师副师长,相继在党的重要部队中担任主要指挥职务,这种资历确实不是其他人能比得。按照军中惯例,当时能在三大主力师里面担任要职的人,成为大将问题不大。因此,萧克后来没能成为大将,引起很多人的不解,他为何会落选呢?

  萧克原本有着很好的前景,可惜他的性格影响了自己的一生。萧克的性格有些古怪,文人气质驱使着他常常做出一些不好的选择。早年,党内相继经历过多次的整风,同时伴随着权力的斗争。萧克在这个过程中多次选择失误,导致自己在党内的位置开始被边缘化。

  抗战时期,他所在的部队主要负责保卫中央,没有太多打仗的工作,解放战争后,萧克很长时间在后方搞建设。他在战场上立功的机会就不是那么多,这种种因素累加起来,最终导致萧克在授衔中没能被评为大将。

  第二位落选的是王震,他没能成为大将,在党内引起一定的争议。比如被授予大将的许光达,他在接受军衔的时候就表示自己希望能辞去大将的军衔,他认为和自己相比,王震更应该获得大将的军衔。

  他的想法确实有一定道理,王震无论是资历还是功勋,都有机会成为大将。早在红军时期,王震就已经靠着诸多的功绩,成为红六军团的政委。

  

  早年他在湘赣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取得很好的效果。后来,王震在长征过程中,率部一方面搞侦查,另一方面扫清诸多阻拦的敌人,确保了中央红军顺利长征。从此,王震成为党内一员悍将,在抗战时期,他临危受命,担任120师359旅的旅长。

  王震不仅要保障中央的安全,他还接到中央命令,带着全军将士开始了著名的南泥湾屯垦。在他的带领下,部队通过屯垦,收获了大量的粮食,有效解决了部队吃饭的问题。

  此后,他又相继辗转各地,一面与敌人作战,一面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中,王震在西北屡立奇功,相继挫败诸多强敌,给国民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随后,他率军一路西进,跨越荒漠戈壁,相继解放青海,新疆等地。

  王震的一生走遍中国大江南北,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在55年评选的时候,王震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具备成为大将的资质。作为红六军团的代表,他与许光达谁成为大将都说得过去。不过最终中央选择了许光达,王震虽然有些遗憾,但萧克等人一样没有成为大将,他被授予上将倒说得过去。

  第三位是宋任穷将军,宋任穷年少参加革命,后来还带着部队参加了毛主席发动的秋收起义。在那之后,他坚定追随毛主席,部队经过改编后,他成为其中一名重要人员。

  宋任穷是一个全才,不仅有着不错的军事能力,还有着培养军事干部的能力。在长征过后,他进入陕北红军与刘志丹搭档,在刘志丹牺牲后,宋接替了他的位置,领导陕北红军从事革命活动。

  遗憾的是,在东征过程中,他们的部队损失较大。虽然中央最终保留了他们的编制,但接受改编后,宋任穷带着剩余的部队变成了716团二营,自己从军长变成了团长。此后,宋任穷在部队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他相继担任政治部主任等职务,逐渐退出了一线战场,在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宋任穷更多时间是担任后方职务,主持政工这些工作。留给他上阵杀敌的机会非常有限,宋任穷并不在意,只要能为革命做事,自己就能满足了。

  宋任穷是一个非常善于建设根据地的人,战争时期,他在后方做得非常好,有效支援了前线战事。宋任穷没能成为大将,在情理之中。在评选的时候,他的军职并没有达标。这些年他在军队的军功相对有限,即便是搞政工,和罗荣桓这些人相比还差了些意思。

  因此,宋任穷无法成为大将是很正常的,好在他的资历与过往的功绩摆在这,中央考虑到他曾经的贡献,授予他上将军衔。

  第四位落选的人是张宗逊将军,有些遗憾的是,他是一位资历极老,功勋很大的将领。张宗逊早年参加革命,1926年从黄埔军衔入党。打那之后,他便一心追随共产主义。

  随后,在秋收起义中,他立下诸多军功,随着毛主席一起上了井冈山。他出色的才能,很快就引起毛主席的关注。俩人在井冈山时期关系一直很好,经常在一间屋内谈到深夜。张宗逊还是毛主席首位警卫连连长,他不仅胆大心细,真要搏命的时候绝对不会含糊。

  最初,张宗逊大部分时间负责保卫工作,很少有上阵杀敌的机会。虽然这些工作同样很重要,但主席知道他有着更好的才能,不能一直把他放在身边。

  后来,张宗逊担任120师358旅旅长,有了独立指挥部队作战的机会。他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在抗战期间立下诸多军功,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不仅会打仗,还非常会建设军队,当初他带走部队的时候,麾下只有5000多人。等他重新带着队伍回到延安,手下已经有了一万多人。

  

  主席看到他的成绩,心里非常高兴,称赞他这些年的贡献。不过,毛主席对张宗逊非常了解,他点出了张宗逊身上的不足之处。

  和党内诸多猛将相比,张宗逊显得有些宽厚,在战场上,他这样的性格很容易导致他在该厉害的时候,很难厉害得起来。后来主席的担忧果然应验,在和傅作义的战斗中,张宗逊出现较大失误,导致大同一战没能成功,部队损失非常大。

  这件事改变了张宗逊的命运,后来他很少有再指挥军队独立作战的机会。由于这个转折,导致张宗逊在55年的时候无缘大将。虽然他为革命做出诸多的贡献,但综合他的军功等各方面因素,评选大将确实有些难度。

  第五位便是周纯全将军,在黄麻起义中,年轻的周纯全崭露头角。此后,他在各地发动群众,组建革命武装,靠着多年的贡献,他成为红四方面军中重要一员。可惜的是,在张国焘与中央的矛盾中,周纯全选择了错误的一方,支持张国焘搞分裂。

  此事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周纯全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为时已晚。由于这个问题,他之后的发展并不顺利。周纯全确实是一位有能力的将领,他大部分时间在后方工作,自己一直勤奋做事。后来,由于工作过于忙碌,周纯全一只眼睛失明,他却从未抱怨过,依旧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周纯全没能成为大将比较正常,他确实是一位老资历的人,只是他的功绩大部分集中于前期。后来由于在后方工作,他没有太多打仗立功的机会。由于一些历史因素,他也难以成为四方面军的代表,最终被授予大将已经非常不错,周纯全自己没想到还能有这么好的待遇,他心里非常满足。

  周纯全是一位有些复杂的将领,他对革命有着极大的贡献,虽然历史上曾经犯下过错误,但他后来用自己的一切去弥补这些错误。最终中央认可了他的贡献,给予了他一个合理的荣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