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这四条大智慧,你若能悟透一条,便可不再平庸
一、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余秋雨翻译:万物活跃,我观察它们如何回复本性。
为何要“观复”?芸芸众生,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会从生长到死亡,这是生命规律,这个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只是过程长短不一。
比如生命是一个“圆”,圆的周长就是生命过程。“观复”就是观察圆大小长短不同的原因,为人类命运提供帮助。《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坚毅刚健,自发图强,循环反复,永不停息。
复最早见于甲骨文,本意是返回,引申为本质。《教父》有句话,一秒钟认清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认不清事物本质的人,肯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老子这句话是说,我们做任何一件事,交任何一个人,都要反复观察,把这件事的本质搞清楚,把这个人的本性弄明白。
这句话是从上帝视角来说的,《道德经》里面很多话都是站在上帝视角来说的,《西游记》把老子奉为造物者,创世者,老子站在天上看着自己创造的万事万物,然后观察他们循环反复的生长过程。我们都是凡人,站不了老子的高度,也没有老子的视角,但也可以弄清楚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的本性,那就是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信息,并且加以整理和分析,得出一个接近本质的结论。
马未都开了个博物馆,取名“观复”,就是馆中任何一件文物,都要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一件文物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经过了很多人的手,肯定有很多故事,马未都的企图,就是搞清楚这件文物的历史沿革。
二、美言市尊,美行加人。余秋雨翻译: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赢得好感。
我们读《道德经》会发现,老子未必是一个“讲道理”的人,但绝对是一个“懂道理”的人。所谓美言,美行,其实说白了,就是“立人设”,在别人心里塑造良好形象,从而为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铺路,减少为人处世中的阻力,避免不必要的消耗。
人生于世,存在三种状态,一是本质的自己,一是我心目中的自己,一是别人心目中的你。很多时候你做很多事,都是第三种自己在起作用。这用文学上的概念,叫作“意象”,意象不是事物的本象,而是因意而成的象。
举个例子。你爱上一个女孩,心中先有了爱意,然后她在你的心中便成了象,这个象尽善尽美,无一不好,毫无瑕疵。过了一段时间,你不爱她了,心中有了厌意,然后她在你心里就成了一个缺点很多的象,以前的很多优点,这时候也成了缺点。简言之,你不是和本质的她生活,只是在跟自己意中的象生活。
许多人说,我就要做自己,做本我。且不说你是否能认清自己的本我,即使认清了,你的本我是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别人认为你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们见人要说好话,多说好话,即使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坐,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因为你想的多了,就可能说出来,这叫“慎独”。所以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把自己好的一面显示给别人,让别人尊重你,认可你,接受你。
三、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余秋雨翻译:真正的智者不广博,广博的人不是真正的智者。
许多人把这里的博理解为卖弄知识,意思有知识的人不逢人卖弄自己博学,卖弄自己博学的人没有真才实学。这就把老子的本意理解偏了,可谓南辕北辙。孔子问道老子,老子说,有钱人送别人钱,没钱人送别人几句话,我没钱,送你几句话,做人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不要张狂。孔子虚心接受,出来跟弟子说,老子是一条龙。所以这里的博不是卖弄的意思,而是真正的博学多才。比如余秋雨先生,便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问大师。
博和知还有一个质变的过程。金庸《倚天屠龙记》里面,张三丰教张无忌练太极剑法,张三丰练了三遍,把招式全都忘记了,只学会了剑意,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知”。所以老子的意思,不是不让你博,而是让你化繁就简,化博为知。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不要成为一个两脚的百度。
四、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余秋雨翻译:多言却数次穷窘,不如严守中道。
老子不是不让说话,而是不让说废话,不让说没用甚至带来反作用的话。要么不说,要说就要说到点子上。因为每个人对别人的信任度是有限的,忍耐度也是有限的,如果你判断一次失误了,判断两次也失误了,那么你就被别人打入另册了,认为你是个没有能力的人,以后即使你提出了正确的意见,也不会被采纳。所以你说的任何一句话,都应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余秋雨说,老子是全世界最老的,有名有姓有著作的图书馆馆长。他为了写这本《老子通释》,足足准备了三十年,读遍古往今来诸多注解,本来还不敢动笔,但是终于发生了一件事,躲不过去了。
他给全国听众讲《中国文化必修课》时,老子的词句离开文字呈现就很难讲明白。为了数千万听众,他鼓起勇气,写了这本书。余秋雨说,跟别人相比,我唯一引以自豪的,是我的文字感应。我能让当代读者更有质感,更为简捷地倾听老子,感悟老子。
《老子通释》是一部学术著作,其中包括大量艰深的论述,但整体上余秋雨都用散文写成。他希望能在枯燥的学理和考订之间保持畅达的灵性。他相信,只有促成当代生命的趋近,才能滋润千年文本。
《老子通释》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尽力逼近原文旨意,保持学术上高度严谨。二,呼应老子的文学魅力,发挥现代散文在语言节奏上的美学功能。三,洗去迂腐缠绕的研究风习,使广大读者都能爽利接受。
这本《老子通释》是余秋雨晚年集大成之作,譬若生姜,老而弥辣,书中还有余秋雨亲笔行书手迹,行云流水,畅酣淋漓,想要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和余秋雨博深学问的朋友赶紧入手一套吧,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