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圣归来》,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尧斯认为在审美活动的接受过程之中,按照接受主体的不同还可以将期待视野分为个体期待视野和集体期待视野。

  集体期待视野则是指在具体历史阶段,整个社会中一种普遍的共识。同时,集体期待视野也会被整个社会语境所左右。如官方意识的评价、媒介或机构的宣传。

  

  这种评价和宣传“代表了社会的、集团的、阶级的意识,引导读者该以何种标准方式评价作家和作品,如何公正客观地看待不同派别和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乃至整个文学发展史,在合适的阶段又该阅读哪些作品,应当以什么样的思想和审美标准去衡量评价作品”?

  因此,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视野和主流评价标准,集体期待视野则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个时代中个体期待视野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有一种极为强大的时代声音,那就是文化自信。这种集体期待视野引导个人的审美期待,推动国潮成为新的时代主题。

  《大圣归来》作为一部点燃观众热情的神话改编电影,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21世纪初期,由《画皮》开启了神话改编电影数字化影像奇观的热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此类电影题材都在奇观的怪圈中打转,不少作品过于强调数字化技术忽略了影片的内涵,就会像《封神传奇》沦为大众的笑柄。

  

  绮丽梦幻的场景设计,也掩饰不住其片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整部影片西化极为严重,无论是人物造型建筑设计、武打场面、全然一副“指环王”的翻版。这种设定虽然新颖,但一味地追求视觉奇观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神话中最为重要的本源,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正是传统文化的底色给予了中国神话数千年以来的长久生命力,支撑着这样一种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文本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被改编、重写。

  

  《封神传奇》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实则全是西方的底色,也让其在观众中的口碑降到了极致,至今从网上可以查询,在豆瓣电影板块中,本部电影只有2.9分,评论也大多是吐槽、抵制。

  当创作者试图忽略集体期待视野转变所带来个体期待视野发展变型的规律时,那这部影片在本时代中很难得到理想的回应。

  

  正是《大圣归来》这部影片重新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在神话改编电影中的主体地位。

  作为同样取材自中国传统神话的电影,《大圣归来》积极回应新的集体期待视野,在影片中重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整部影片中充满了传统元素。

  在影片的场景设计上有着大量的水墨画的笔触,恢宏大气的南天门,云雾缭绕的满池荷花,壮观的苗寨土楼,一景一画,尽显中国趣味。

  

  在人物造型层面也没有选择西方动画的创作方式,中国古典元素的融入让人物对于观众而言更具有亲和力。

  留着髫的小江流儿灵动可爱,身着红色披风的孙悟空气势非凡,反派混沌的人物形象则是基本还原古籍中对于帝江的描述。“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单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帝江的别名正是混沌,电影中的混沌在变回原型后就是以没有鼻子眼睛,巨大的六脚蠕虫的形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

  影片《白蛇·缘起》中同样饱含中国古典艺术美学,展现东方审美韵味。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水墨画元素,影片开头小白在修炼的过程中坠入记忆的魔障,她如墨入水般在白色的虚无中漾起一圈氤氲。

  

  原本立体的衣衫也变为文人画中的墨迹勾勒平面图画,诡异的符咒化作藤蔓,藤蔓周围也依稀可见墨迹在不断向外晕染。去往宝青坊的路上,一叶扁舟在云与水中前行,这幅画面既有水墨画的意境深远,也有青山绿水的宁静致远。

  在影片结尾处,小白和由许宣转世而来的许仙在断桥相会时,创作者在场景设计上也展示了“波上寒烟翠”的江南美景,层峦叠翠的山,烟雨朦胧的桥,五百年后得以重逢的爱人,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象美。

  

  在集体期待视野的号召下,中国传统神话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电影改编中融入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出现了不少具有浓厚“中国风”的神话改编电影,引领了新的风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