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里一名爱狗人士善有善报的小故事

  聊斋里面,狐鬼较多,却也有几篇关于狗的故事,比较出名的是两篇义犬,下面这篇就是其中一篇。

  周村有贾某,贸易芜湖,获重资。

  周村有个姓贾的人,在芜湖做生意,赚了不少钱。

  “重资”,巨款,“获重资”,就是获得、赚到巨款。

  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养豢舟上。

  有钱了,就雇佣一条船回老家,老家就是周村,恰好看到河堤上有个屠夫绑着一条汪星人,狗绑着肯定是要被杀掉或卖或自己吃,贾某因为有钱在加上当时心情愉快,就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把这条汪星人买下,在船上喂养。

  好像是中华田园犬的一种舟人固积寇也,窥客装,荡舟入莽,操刀欲杀。

  谁知道他雇的那条船的船夫是一名盗贼,暗地里知道贾某身上带有很多钱,把船荡进芦苇中,要拿刀杀人抢钱。

  “寇”,盗贼,“积寇”,老牌盗贼。

  “装”,行囊,“客装”,客人的行囊。

  贾哀赐以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哀嗥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

  贾某哀求盗贼钱他不要了,留自己一具完整的尸体,言外之意是别用刀杀死,疼痛指数有点高,可以淹死他。

  其实选择淹死,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被刀杀死算凶死,按古人观念,于家人和后代不利,淹死相对影响较小,所以,用“赐”来形容,用词很精准。

  这个善良的盗贼同意了,没用刀杀,把贾某用毡子卷起来,用绳子绑上,扔到江里。船上的狗看见了,哀痛地跳下江,用嘴叨着毡子,随着江水漂走了。

  这种算小盗流荡不知几里,达浅搁乃止。

  就这样随着水流漂了好几里,在一浅水处搁浅。

  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银声)哀吠。或以为异,从之而住。

  狗从水中游到岸上,到有人的地方,不停的哀叫,有人很奇怪,就跟着狗走到河边。

  "狺狺",拟声词,我试了试,“银、银”用嗓子眼发声,好像挺像狗叫的,大家也可以试试。

  高贵的中国犬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

  看到不远处有毡子在水里,拉出来把绳子弄断,贾某就这样被救了,把事情经过讲了一遍。

  “固”,大多数翻译成“竟然”但个人认为应该是“故”的通假,客故未死。

  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

  因为没钱了,只好哀求另一个船夫,把他带回芜湖,准备碰碰运气,看看抢他钱的盗贼是不是也回芜湖港口了。

  “伺”等待。

  登舟失犬,心甚悼焉。

  但是,那条救他拿的狗竟然不见了,贾某心疼坏了但又无计可施,只好先回港口。

  还是中国狗可爱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

  到了港口,船太多了,找盗贼那条船找了三四天,也没找到盗贼那条船。

  “关”,港口,:“楫”,船浆,代指船,“估”,估人就是商人,“估楫”就是商船。

  适有同乡估客,将携俱归。

  正好遇到同乡,也是商人,总不能找一辈子盗贼,准备做这个老乡的顺风船回家。

  忽犬自来,望客大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

  忽然那条狗出现了,望着贾某一边摇尾巴一边大叫,贾某高兴坏了,连忙招呼汪星人,让他上船随他回周村老家,但那条狗却掉转方向跑了,贾某连忙下船去追。

  “大嗥”,大叫。

  “趁”,小步的急着追赶,追谁?追狗,“之”的用法之一,代词。

  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

  狗跑上一船,咬住一个人的小腿,被咬的人用力打狗,狗也不解。

  “不解”,不解除咬他的状态。

  非我族狗,坚决不养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

  贾某一看自己狗咬别人,连忙跑上前呵斥制止,但仔细一看被咬的人,竟然就是抢他财物的强盗。

  衣服与舟皆易,故不得而认之矣。

  而之所以,自己没找到这个盗贼,是因为这个盗贼不仅换了衣服,还换了船。

  缚而搜之,则裹金犹在。

  这回大厅广众之下,他还有同乡在,就把这个盗贼抓住,一搜,还真从盗贼身上搜出了自己的银子财物。

  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8),其亦愧此犬也夫!

  一条狗都知道报恩,世界上那些没心肝的忘恩负义之人,面对这条狗是不是觉得羞愧呢?

  当然不觉得羞愧,知道羞愧还叫坏人么?

  贾某和狗回家了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