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鲜为人知的一面,不仅能文能武,还是个说话直接的耿直汉子!

  其实孔子是个挺耿直的汉子,从《论语》中一些孔子的言行,我们大概就能看出来,孔子要是生气了,也是会“爆粗口”的,比如,他曾经说“乡愿,德之贼”,再比如他也说过自己的老相识“老而不死是为贼”,再比如,他曾责骂自己偷懒的弟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这些在后面细讲。

  就孔子的生父生母的“基因”来看,孔子大概率不会是我们教科书上看到的那样,一副文人先生模样。要知道,孔子当年17岁的时候就独自仗剑走天涯,孔子本人属能文能武的“血性汉子”。

  1、孔子的勇士父亲,坚强母亲---少女与大叔的爱情故事

  要知道,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可是远近驰名的勇士,书中记载其“勇力闻于诸侯”。而且,叔梁纥老当益壮,在六十多岁的时候,和十五岁左右的少女(孔子母亲)“野合”生下了孔子。

  不过,关于孔子母亲为何要与大这么多的叔梁纥结婚,争议还是比较多的。不过就我个人看的鲍鹏山版《孔子传》来说,里面记录了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母亲选择可以做自己爷爷的叔梁纥结婚,还生下孔子,从书中的视角来看,大概是“少女爱大叔”的意思。

  六十多岁的大叔何以吸引十几岁的花季少女?大叔有大叔的魅力。

  关于叔梁纥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有一个特点“勇猛”,这种“勇猛”属于浑身散发代表力量之男性荷尔蒙的那种。据记载,他曾经在战斗中为了给手下士兵争取时间,徒手托举住城门。古代那城门的重量可不是开玩笑,能够徒手撑住城门,这无疑是大力士了,后来的孟子还夸赞叔梁纥就是《诗经》中描述的那种和老虎一样威猛的人。

  同时,我们知道,叔梁纥托举城门,不为别的,为的是解救手下将士,说明他作为力大无穷的“将领”不说,还颇有风度,这可不就是少女眼中的“魅力大叔”吗?

  而十几岁的少女敢和六十多岁的魅力大叔结合,并且在叔梁纥死后,她一个女子,独自带着当时只有三岁的小孔子去异地生活,孤儿寡母,世道也不算太平,艰难可想而知。而孔子还是被教育得这么好,可见孔子的母亲,是一个坚毅而伟大的女子!

  所以,无论是从孔子“牛气哄哄”的武士父亲,还是从孔子刚毅敢为的强大母亲来看,孔子大概率和我们教科书上看到的那无半分武士气质的慈爱老先生,有较大差距。孔子是慈爱的,但眉宇间,一定有其刚毅,甚至是耿直的武者气息,孔子本身就属于文武双全的存在。

  2、孔子“爆粗口”事件

  乡愿,德之贼

  什么样才算是“爆粗口”呢?其实在《论语》中,我们也能看到不少孔子以“贼”,来表达内心的鄙夷。

  比如,孔子曾经毫不客气地说,“乡愿,德之贼也”。

  这里,孔子没有说“不仁”,而是直接用“贼”来形容,还是“德”之“贼”,可见孔子是无比鄙视“乡愿”的了。

  啥是“乡愿”?通俗来说,就是乡里乡亲人人都说“好”的人。乍一看,这种人没毛病,但是细细分析,却是“和稀泥”的典范。“和稀泥”的人多了,那么大是大非的界限就模糊了,乡愿为了不得罪人,可以“以是为非”,也可以“以非为是”,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长此以往,必定败坏风气,可不是孔子嘴里的“德之贼”吗?难怪孔子以“贼”称呼。

  老而不死是为贼

  再比如,孔子曾经对着自己的老相识就是一顿狠批,他说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曾有人望文生义说孔子这句话是不尊重老人,其实不是。

  孔子这是在说原壤的坐姿太随意,没有规矩,不讲礼节,这无疑会给后辈留下一个坏的榜样。

  在孔子眼里,带坏后人的老人,是需要狠狠批评的。所以,为了避免原壤以后给后人做一个坏榜样,孔子才狠狠说原壤是“害人虫”。可见,孔子本人也是一个“当怒则怒”的“直脾气”。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前两句孔子的“粗口”相对不是很有名气,后面这句,就可以说是朗朗上口了。孔子曾经说自己的弟子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这句话我们小时候上课时,当我们把老师气得七窍生烟时,老师可能就要气呼呼地说上一句“朽木不可雕也”。

  至于孔子为何说宰予是朽木,甚至是“粪土之墙”(够难听了吧),原因在于宰予这人嘴巴比较甜,会说话,一开始把孔子哄得特别好,孔子很欣赏他,觉得他聪明能干,可以成材,于是对他寄予厚望。结果日久天长的相处之后,孔子发现他喜欢在大白天睡大觉,因为宰予嘴巴上的“勤奋”和身体上的“惰性”,这让孔子有点恨铁不成钢,便说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这句话。

  其实这背后,也有孔子对于宰予的“爱之深,恨之切”了。毕竟一开始,孔子可是将其也打算把其培养成自己的“得意门生”,可是没想到,聪明伶俐的宰予却这般懒惰,难怪孔子大失所望。

  3、我们现在看到的孔子画像其实是后人心中理想的“至圣先师”

  通过上面的议论,我相信应该足够颠覆大家对孔子之“文弱先生”的初步认知了吧,一个十七岁就仗剑走天涯的意气少年,怎么可能没有一丝刚毅气质呢?要知道,孔子的父亲属可凭借“勇力”闻名于诸侯的大勇士,而孔子的母亲,更是年纪轻轻就独自带着三岁的孩子,孤儿寡母于异地生活,还将孔子教得文武双全。有这样强大的父亲母亲,儿子怎么可能没有一丝刚毅气质!

  而从《论语》中,我们也能看到孔子多次“直言不讳”,他“当骂则骂”,也不和人藏着掖着,比如他毫不客气地将人人都喜欢的“乡愿”形容为“德之贼”,若是放在现在,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喜欢的一个人,孔子则十分严肃地说“模棱两可,不分是非,这人是德之贼”。能这样直接的人,会那般“文弱”?不会的!

  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孔子画像为何这般文质彬彬,难以找到一丝武者气息?那是因为儒家文化经过千年发展,儒家的孔子已经被“理想化”了,画中的“孔子”是后世文人墨客心目中理想的“至圣先师”,虽然是以春秋末期之孔子为蓝本,但是其实严格意义来说,二者差距较大。所以,在议论孔子的时候,如果能够把握孔子本人和其作为儒家理想人格之间的距离,可能在理解孔子思想上,能更加得心应手一些。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喜欢请点赞关注哦。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