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不仅有低层次需要,还有高层次需要

  (原创:千岭之松)

  

  近日有一中学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宣传人“除生病外痛苦都是价值观造成的”的观点。我以为这种观点有些偏激有些狭隘,不能把人的痛苦简单地归结为价值观问题。

  如果把人的痛苦简单粗暴地上升到“价值观”问题。那么,请问:

  如果一个人因失去亲人而痛苦也是价值观造成的?如果一个人的人格被践踏而感到痛苦也是价值观造成的?如果一个人被暴力蹂躏而痛苦也是价值观造成的?如果一个人被流言蜚语攻击而痛苦也是价值观造成的?如果夫妻之间闹矛盾吵架而痛哭流涕,其唯一原因也是价值观造成的?

  这种说法是把人当成了低等动物,或者说是人类在原始社会阶段的生存需求——只要不生病吃饱穿暖就很幸福了。

  这种说法是变相地宣传,人不应该有精神需要,更不能在精神追求的过程中产生痛苦,即使精神上的痛苦活生生地存在,也可以被漠视被讥笑。

  

  人只要吃饱穿暖,没有灾病,当然是人活着最基本的需要。但作为有情感有思想的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其需求绝不会仅仅限于此,绝不会只是满足低层次的需要。

  他这种说法是违背人的心理规律的,是违背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大类不同需要的客观存在的。

  他宣扬的是: 人只应该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即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中提出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中的“第一层次:生理上的需要和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要”,而不应该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即“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个老师其实在推销这样一种观点:人在追求“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过程中所产生的痛苦,是自找的,是不存在的或者是不必要的,是多此一举。

  

  但事实上,人不会像低等动物那样,只满足肉体活着的低层次需要,而会产生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而当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无法满足时也会痛苦,甚至痛苦更深。

  如果人类没有高层次的需要,没有精神上的追求,战国时期浪漫主义大诗人、政治家屈原就不会因为报国无门而投江;为人类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就不会被火神绑在高加索的悬崖上,还被一只鹫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布鲁诺就不会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不会驾着破牛车衣衫褴褛忍饥挨饿周游列国去宣传他的治国主张;古往今来就不会有那么多志士仁人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而心甘情愿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

  不管一个人身份地位高贵还是卑微,人格都是同等的。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满足基本生活条件的同时,或者说在达到了基本生存条件后,就会产生更高的精神需要,理应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追求。

  人活一世,不应只盯着脚下的尘土,还应时时仰望宇宙。

  2023年2月20日

  (说明:1.此为我的原创随笔,严禁抄袭剽窃;2.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