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用兵”不是说用兵之道而是说大众,被误解千年

  第69章 用兵有言

  

  【辩证本】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

  【释文一:我与兵众】

  治理兵众、发挥兵众的作用,这是有说法的:我不敢当兵众的主人,而是兵众的寄居者;我不优先在兵众之前,而是退隐在兵众之后,让兵众优先。

  这是说:我做了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是兵众做了事;我捋起袖子露出的手臂是自己没有的手臂,是兵众捋起袖子露出手臂振奋争战;我执掌的兵众是自己没有的兵众,兵众自己就是自己的兵众。我做到了这样,于是没有敌手。

  【释文二:道与万物】

  治理万物、发挥万物的作用,这是有说法的:道不敢当万物的主人,而是万物的寄居者;道不优先在万物之前,而是退隐在万物之后,让万物优先。

  这是说:道做了没有做过的事,是万物做了事;道捋起袖子露出的手臂是自己没有的手臂,是万物捋起袖子露出手臂振奋争战;道执掌的兵众是自己没有的兵众,万物自己就是自己的兵众。道做到了这样,于是没有敌手。

  【释文三:“大”与众多“小”】

  治理众多“小”、发挥众多“小”的作用,这是有说法的:“大”不敢当众多“小”的主人,而是众多“小”的寄居者;“大”不优先在众多“小”之前,而是退隐在众多“小”之后,让众多“小”优先。

  这是说:“大”做了没有做过的事,是众多“小”做了事;“大”捋起袖子露出的手臂是自己没有的手臂,是众多“小”捋起袖子露出手臂振奋争战;“大”执掌的兵众是自己没有的兵众,众多“小”自己就是自己的兵众。“大”做到了这样,于是没有敌手。

  【释文四:王与大众】

  治理大众、发挥大众的作用,这是有说法的:王不敢当大众的主人,而是大众的寄居者;王不优先在大众之前,而是退隐在大众之后,让大众优先。

  这是说:王做了没有做过的事,是大众做了事;王捋起袖子露出的手臂是自己没有的手臂,是大众捋起袖子露出手臂振奋争战;王执掌的兵众是自己没有的兵众,大众自己就是自己的兵众。王做到了这样,于是没有敌手。

  

  【解读】

  1.何为兵?何为用兵?

  “兵”是指军队、兵众。在此是指万物、大众、众多“小”、群众、百姓等的意思。万物是道的兵众,大众是王的兵众,众多“小”是“大”的兵众。

  “用”的意思是治理,使人或物发挥作用。

  “用兵”是指治理兵众、发挥兵众的作用,跟“善用人者为之下”中的“用人”是相近的意思。“用人”是指治理大众、发挥大众的作用。

  2.众多“小”是“大”的兵众

  (1)万物是道的兵众,然而道不是万物的主人

  “道恒无为”是说:道永远没有实际施为,一切都是万物自己施为。所以道能“无为而无不为”,即道没有实际施为,但却能实现无所不为,因为一切都是万物在施为。

  换言之,道之所以能无所不为,是因为道有兵众,万物就是道的兵众,代替道在为。

  道虽然生养万物,但不主宰万物,不当万物的主人,一切都是万物自己作主,任由万物自然(自己形成)。

  故而经言:“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

  即是说:道生养万物、积蓄万物,万物生长而不占有,万物壮大而不主宰。

  又言:“道汎呵,其可左右也。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衣被万物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

  意思是说:道是广泛的、普遍的,可以辅助万物。万物依赖道得以生养,然而道不推辞;万物成功完成自己的事,然而道却不命名为“有”。道生养、泽被万物,然而不当万物的主人,始终对万物没有欲望,所以道可以称为“小”。万物归附于道,然而道不当万物的主人,所以道可以称为“大”。

  总而言之,万物是道的兵众,然而道不当万物的主人。

  

  (2)道依附万物,“大”依附众多“小”,是客

  道大。经言“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是也。

  “大”有什么特点?

  “大”是由众多“小”聚集而成的一个整体,故言“天下之大作于细”。如果没有众多“小”,则没有所谓的“大”。

  所以“大”必须依附众多“小”,是众多“小”的寄居者、依附者,是客。

  侯王、君王等为什么大?因为有大众,有众多“小”,如果没有大众,一个人都没有,哪还有所谓的“王”。

  经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

  又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累土……”

  都是在说:“大”是由众多“小”聚集而成的,必须依附众多“小”,是众多“小”的寄居者。

  道不当万物的主人,反而依附万物,是万物的寄居者,是客。

  经言:“道恒无名,仆唯棲,天地弗敢臣。”

  “无名”即没有名分,是“无名(无)”的状态,跟“无名,万物之始也”中的“无名”是同样意思。

  经文的意思是:道永远没有名分,是无名(无)的状态,是万物的公仆,只有依附万物。同时,万物要有道才能存在,天地也是万物,所以天地不敢臣服道。

  (3)不敢为主且必须为客,不能进且必须退

  如前所述,“大”要依附众多“小”,如果没有众多“小”,那就没有所谓的“大”。

  所以,“大”只有作为众多“小”的寄居者才能存在,必须落后于众多“小”、优先让众多“小”生存,然后“大”才能存在。

  天大、地大、道大、王大,这四个“大”都是一样的道理。

  只有优先让众多“小”生存,相当于让众多“小”先争战时空,才能成就天、地、道、王的“大”。所以,万物、大众、群众等众多“小”统称为兵,即兵众。

  

  3.如何无敌

  经言:“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意思是说:道永远没有实际施为,一直是万物在施为。侯王如果能坚守道的特性,大众万物将会自己变化发展。

  因此,侯王用道的理念治理邦家,要充分发挥大众的作用,让大众施为。侯王所要做的,就是为大众创造能够施为的良好条件。

  (1)行无行

  “行”是:做,实际施行。

  “无”是:没有,不曾。

  “行无行”的意思是:“大”做了的事,其实自己没有实际去做,而是众多“小”去做。

  就好比“道生养万物”,但事实上,我们是父母生的而不是道生的,我们自己工作养活自己而不是道养的。

  这就是“行无行”,道做好了事,但其实自己没有实际去做,而是万物在做。经言“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即是言此。

  这就是“无为”,没有实际施为。

  (2)攘无臂

  “攘”是:捋起袖子露出手臂,表示振奋,要大干一场。

  “攘无臂”是说:捋起袖子露出的手臂是自己没有的手臂,而是众多“小”捋起袖子露出手臂,振奋地争战、大干一场。

  大众为什么要振奋地大干一场?为了生存,必须要争战,只有大干一场才能更好地活着。

  (3)执无兵

  “执”是:执掌、掌握。

  “执无兵”是说:侯王执掌的兵众是自己没有的兵众,大众自己就是自己的兵众。

  为什么说大众自己就是自己的兵众?因为每个人都要为生存而争战,要战胜饥饿、贫穷、名利、地位等等。所以每个人都是一名兵,自己就是自己的兵。

  总而言之,我(“大”)只有做到无为,而是兵众(众多“小”)在为,就能在自己的天下范围内无敌。

  按:请注意,“大”是有范围的,“域中有四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在过往的文章提及过,以后还会再细说。

  

  【辩证本】

  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保矣。

  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释文】

  灾祸再大也比不上兵众没有了敌手,如果兵众没有了敌手,那就即将走出我的保护。

  所以互相抵抗的兵众,如果力量相当,悲痛的一方会胜。

  【解读】

  1.为什么“无敌近亡吾保”?

  (1)什么是无敌?

  所谓“无敌”就是没有任何敌手,可以战胜任何东西,可翱翔寰宇、千变万化,无所不能,任何东西都在“无敌者”之下。

  兵众如果已经没有敌手,说明已经可以战胜我,即将走出我的保护,这将是我的灾祸。万物如果已经没有敌手,说明已经可以战胜道,即将走出道的保护,这将是道的灾祸。大众如果已经没有敌手,说明已经可以战胜王,即将走出王的保护,这将是王的灾祸。

  总而言之,众多“小”如果已经没有敌手,说明已经可以战胜“大”,即将走出“大”的保护,这将是“大”的灾祸。

  故言:“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保矣。”

  (2)释读

  “亡”是:走出,逃出。

  “保”是:保护。

  帛书甲本、乙本、汉简本等古本都作“葆”或“(王呆)”。这两个字都是古字,都同时同“保”和“宝”,所以部分传世本作“宝”,其实此处同“保”更合理。

  “近亡吾保”的意思是:即将走出我的保护,走出我的范围。

  

  2.为什么“抗兵相若哀者胜”?

  (1)释读

  “抗”是:抵抗。

  “若”是:相同,相当。

  “抗兵相若”是:互相抵抗的兵众,双方力量相当。

  “哀”是:悲痛。

  (2)哀与不哀

  为什么不哀?不哀是因为没有争的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动力,即使争败也不会悲痛,无所谓。

  “哀者”之所以会哀,是因为有争的需求,如果争败则会失去需求,因而会悲痛。所以,“哀者”有争的动力,会越战越勇。

  因此,互相抵抗的兵众,如果力量相当,悲痛的一方会胜。

  3.哀兵必胜吗?

  成语“哀兵必胜”在成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这个解释其实是片面的。

  首先,“哀兵必胜”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力量相当。如果双方力量悬殊,哪怕再怎么哀,也只能越哀越输。

  好比一个叫美国的壮汉跟一个叫伊拉克的小孩争夺苹果,小孩越哀只能越输,被揍得越惨。

  另外,“哀兵必胜”的本质不是悲痛,而是争战的动力。

  因此,想要争胜,前提是要有力量,所以要发展自身的力量!

  4.“兵”的意义是“争”

  《道德经》中的“不争”仅是指“大”不与自己的众多“小”争夺,而不是指普通者不争。

  比如,王不与自己的大众争夺。因为王的本体是大众,如果王与大众争夺,大众就不能生存,没有了大众就没有所谓的王。

  再如,道不与万物争夺。如果道与万物争夺,那还有谁当道的兵众去为道争战?

  但是,身为众多“小”中的普通一员,必须要争,与饥饿、自然界、疾病和灾难等抗争。不但要争,而且要胜,否则就不能生存。

  哪怕是修炼道佛神仙和妖魔鬼怪等各种修炼者,尽管口口声声说“不争”,其实都是在与天争命,希望能修得长生。甚至为了得到充足的资源以维持自己能与天争,不惜与民争利,所以哪个不是先赚个盆满钵满再说。因此所谓“不争”其实就是个笑话。

  总而言之,万物是道的兵众,在为自己的生存而争的同时,也在为道而争战。

  因此,任何一个“小”,其实都是“大”中的一个兵,为生而争。身为众多“小”的一员,身为大众的一员,身为万物的一员,其实就是兵众中的一员,必须要争,不得不争。

  本章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