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献出为大明续命的良计,却被崇祯否决,晚清用此计续命60年
众所周知,明朝末期的时候,整个国家的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动荡,治安非常混乱。与此同时,积攒了许久的社会矛盾一个接一个地爆发了出来,根本不给明朝插手解决的机会。
万历三大征(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将明朝的原本就算不上强盛的国力消耗殆尽。
而在这种内部体系极度混乱的时候,明朝又与当时新兴的女真政权发生了冲突,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在关外正虎视眈眈着。内部又有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两支农民起义军企图推翻明朝。

而明朝自身贪污腐败,体系秩序混乱,各种党派斗争还在不断进行中,似乎没有人在为即将崩塌的国家而担忧着,谋求个人的利益比什么都更加重要。但这句话也不能说的这么肯定,为国担忧的人是有的,可惜不多。
在这种天灾人祸的情况下,明朝的灭亡已成定局。当时有一个人向崇祯帝献出了一道为大明王朝续命的良方,可这道良方却直接被崇祯否决掉,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首先来看看明朝的党争情况。
在明朝的党争之中,有一个党派始终贯穿着整个明朝末期。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明朝的衰败,和他们就脱不了干系。我们仔细翻查关于明朝经济的历史记载会发现,明朝的繁华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士人阶层。
注意了,一定是要在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士人阶层,别的经济发达地区都没没有,而且还一定是在士人阶层。我们再来看看起义代表李自成的老家北方地区山西。

陕西等西北省份在当时本身就已经算穷的了,那些当地不想着怎么让地方变富起来,反而对百姓们压迫的更狠了。万历二十二年,顾炎武在《肇域志》中统计,光是陕西一个省的百姓就因为“计亩征银”这条法令而白白增加了三倍的负担。
而这一条法令还仅仅是那些将明朝基业吞噬得一干二净的官员、皇亲国戚颁布的其中之一。这些官员和贵族与那些商人还有地主勾结,在百姓的身上疯狂的压榨。
首先由官员上奏提议,颁布某某法令增加税收,在这一阶段的时候,商人、地主和百姓是一视同仁的,大家都要多缴税。但是等到把税收完要交给的时候,那些官员就开始运作了,地主、商人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进了官员还有那些皇亲国戚的口袋里。

如果觉得笔者这里说的特别夸张的话,可以看看接下来的一个小小的历史片段。
明朝灭亡的最后一年,国库里面已经没钱了。无奈之下,崇祯只能去募捐凑钱来“镇压”李自成。但你猜猜崇祯最后募得了多少银两?才20万两白银。
假如大家都没钱的话,那这个结果也没什么好说的。可最讽刺的在后面。李自成攻入京城以后,仅仅在东林党这一个党派中就缴获了7000多万两白银。
也许会有人想,这些东林党是不是傻啊,就算给崇祯十分之一明朝可能都不会是这样的结果吧?不过这句话也不完全对,东林党是傻,但也没傻到这种地步。

如果他们真的拿出这么多钱,一定会引起崇祯的怀疑,只要狠点心去查,那这些东林党准没一个好下场。所以这些钱最后反倒成了烫手山芋,拿出去不是,不拿出去也没用。最后死了啥也没带走。
这还只是在经济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的文武相争,武官看不起文官,文官看不起武官。文武官能够和平相处得朝代少之又少。
明朝末期,文官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不受到武官的威胁,就在朝堂上用各种阴谋诡计迫害武官。
武官虽然也不笨,但他们擅长的领域是带兵打仗,是玩的战场上的战术。朝堂里的弯弯绕绕那么多,他们一下子就被文官给套进去了。所以最后在崇祯对抗李自成的时候,军队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人才,都是些资质平平的人。

面对李自成等人的起义,面对明朝此时的困局,黄景昉想要站出来。
在明朝末期众多大臣中,黄景昉是为数不多全心全意为整个国家着想的人,是不可多得大忠臣。但是在崇祯十六年的时候,明朝发生了两件官员任免的事情。
第一件是南京管理长江的官员原本有文官、武官两名人员,但是崇祯准备把文官直接裁掉,只任命武官刘孔昭;二是副都御史惠世扬在被命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上任,所以崇祯决定削他的官籍。
此时的黄景昉作为辅佐的大臣,他换了一个角度去看这件事,认为崇祯的做法有失妥当,太冲动了。所以他及时提出了反对的建议,同时告诉崇祯这两件事情处理的实在太过于草率。

这奏折不上还好,一上就把崇祯给惹生气了。崇祯原本就对这两件事很恼火,你个黄景昉还跳出来指责我。还能给你好脸色看吗?
黄景昉看崇祯的脸色不对,吓得连连上书说要辞官回家养老。崇祯看黄景昉的身家还算清白,没干什么大坏事,就干脆让他回家了,省得在眼前看到心烦。可黄景昉这人也很奇怪,既忠心又怕死。虽然没有待在朝堂里了,他在年底的时候还是写了一封很长的奏折。
奏折中写道:皇上要想破乱局,不妨放权,让地方豪强和士绅办乡兵,允许他们创办自己的武装。

而且黄景昉还在后面给崇祯解释道,现在农民起义的地方的治安体系基本已经被破坏殆尽,还不如颁布政策放手给那些乡绅土豪创办自己势力去抵挡农民的起义。因为农民起义了,他们自身也难保,他们现在和朝廷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但是崇祯看了以后觉得这种办法只会让明朝加速灭亡,所以就否定了。不过,明朝末期没有用上的良方,在三百年以后的清朝末期却用上了。
面对当时激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就用了这一个良方。而且还加大了力度,给地方组织政策和官职,让他们自筹军费,组织兵马,在此之后诞生了湘军、楚军等等民间军队,晚清才得以延续六十年的寿命,而太平天国也是葬身于湘军的进攻之下。

假如崇祯采纳了黄景昉的建议,明朝最后的结局能够改写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明朝的覆灭就是大势所趋。一个良计可能可以改写一场战争,可能可以挽救上万人的生命。
可惜的是明朝的根基早已经烂掉了,如果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革,那再怎样的良计也只不过是让它苟延残喘罢了。晚清就是最好的例子。对于这些历史,我们需要从中吸取足够的教训,决不能再重蹈他们的覆辙。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