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这面棱镜啊,不要像机器人一样活着
工作后,或许在每天定好闹钟,匆忙洗漱完吃个早饭过后,便要踏上一天的路程
我们也可能都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花费大把大把的时间在来来回回的路程上。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遵循实用主义,在同一条路已走了上百次时,这样的路在我们眼里或许就变成了一个模型,哪个路口堵不堵,哪个地点有某个标志性建筑等等。
每个交通工具或者耳朵里每首歌所覆盖的时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构成我们生命中不可逆回的一部分。
但人又需要这样,不得不遵循这样的流程,让自己被时间被环境裹挟。
世人慌慌张张,唯图碎银几两。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惆怅,保父母晚年安康, 稚子入得学堂,柴米油盐五谷杂粮。
或被动或主动,我们按照社会给个人安排的“任务”,上学工作,成家立业……并希望自己的后代也遵循如此的流程,度过这一生。
每天上下班,从一个点然后反复横跳到另一个点,我们应该对距离远近早就麻木。
因为一个是维持生计的方式,另一个是可以让我们皈泊疲乏的小家。
而当生活中的琐碎、鸡毛成片成片地出现,我们往往会十分羡慕那些背包客,他们以旅游作为生活常态,看见不同的风景,规划不同的路线,遇见不同的人,这种不确定性让我们这些每天两点一线的人看到了生活的不同,有时产生向往之意。

生活这面棱镜折射出不同的人,有些人的生活“多样”而“刺激”,令人羡慕不已。
但当我们真的也存在于这样的不确定生活状态下时,又会对稳定的生活状态心生向往。
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依然像时间长河里的历代人那样,按照这种确定的、固定的生活轨迹走下去,继而也看着自己的子子孙孙把名为“生活”的种子不断播种、浇灌、发芽,结果是什么因人而异,只不过这一过程倒依旧是被推着走完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