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骗参加一战中国劳工,被法国女郎迷恋,战后不让走愿意嫁给他们
世人都知道法国是欧洲的大国,也号称“浪漫之都”,法国女孩以大胆、性感、开放、美貌在全世界出名。但在一战之后,美貌迷人的法国女孩,居然以其貌不扬出身低微的中国劳工为梦中白马王子,迷恋他们,战后死活不让这些劳工走,也愿意嫁给他们。

如在一战结束之后的1918年7月,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当年是二十三岁来自湖南的小伙子,在法国华工服务中心当干事。就讲述当时一个年轻漂亮的法国姑娘,就直接跑到他那里,要求蒋廷载依据中国的风俗,为自己找一个在法国的中国小伙子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法国女郎大胆、浪漫、开放,主动愿意嫁给中国的小伙子。在这里,小编可以告诉读者,在1918年一战结束之后,这也不是一种个别现象,乃当时法国普遍的社会现象。
当时,很多法国年轻漂亮的法国女郎,都是愿意嫁给留在中国的劳工小伙子。据记载,在法国的华工营内,至少有三个华工与法国女人结为了夫妻,分别是吕虎臣、史保贞和杨福顺。吕虎臣的妻子是他在工厂工作的同事,史保贞的妻子是华工营附近一家商店的店主。
我们看看这些迷人的法国女郎为什么迷恋中国劳工呢,这一切也从当时中国参加一战开始。

我们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学到中华民国历史时候,在讲述五四运动时候,都会讲述这一一战之后的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在巴黎的凡尔赛会议上,却没有获得作为战胜国取得应有的权利,还被要求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于是就有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很多人也好奇,当时旧中国,是派了什么部队加入协议国参加一战,答案就是当时中国数十万的劳工。也就是说,中国的劳工作为当时中国的部队,在前线为协约国打仗所服务。
这些数十万的中国劳工实质上或者是被骗、或者是被胁迫、或者是自愿出国……当他们在一战中把中国抬进战胜国的位置后,可能是善有善报,也获得世界一流美女——法国女郎的迷恋!
凡尔赛和约
需要指出,一战时候统治中国的,是北洋军阀。在袁世凯逼清帝退位,逼迫革命党人让位,窃取革命果实之后,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北洋军阀成为当时中国的实际领导。
当时,袁世凯一心想称帝复辟,这时候一战爆发了。交战双方是以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同盟国,以及英法为首,还包括美国、意大利和沙俄在内的协约国。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交战双方的协约国与同盟国都要求袁世凯参战。袁世凯想着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参战耗费钱财资金是不值得,再加上忙着称帝复辟。于是为了保持颜面,只能宣布保持中立,不参与一战。
之后,袁世凯尿毒症发作,最终撒手人寰。继任者段祺瑞总理内阁,想着近代中国受着帝国主义的不计其数的侵略和欺侮,帝国主义掌握着很多中国的特权。所以,段祺瑞的主战派认为,参与一战这一场与中国毫无关系的战争,投靠获胜希望大的协约国一方,一旦胜利,能取消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让中国重获自由,获得民族的独立。
段祺瑞
于是,在国内如同潮水的反战声中,段祺瑞依然决定加入英法协约国,主要想着对手德国战败,可以趁机夺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可惜,当时一战战场远在欧洲,当时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军事工业落后,北洋军阀的军队装备也很落后。一战时候欧洲战场都是拼先进的军事武器,北洋军队这一点武力值也根本上不了台面。
好在当时中国人口众多,有着极其丰富的劳动力人口,占据世界人口大多数。再加上一战战事的推进,英法等协约国在战场上士兵都伤亡过多,尤其是法国在堪称“绞肉机”的凡尔登和索姆河战役中,死伤惨重,这造成了欧洲本来稀少的人口也面临着劳动力缺乏,难以维持农业与工业运转等后方战斗力空虚的问题。

于是,当时中国丰富又廉价的劳动力成为解决欧洲劳动力短缺的止渴水源。北洋在1915年宣布虽然不能直接派兵参加一战,却以“以工代兵”的形式,向欧洲输出劳工参加一战。
这样,由中国社会底层老百姓组成的劳工,就成了北洋参加一战的牺牲品。这些劳工如“黑奴”一样贩卖到欧洲,主要输出对象就是当时劳动力缺乏的英国与法国。
当时,北洋就以国家和民族为幌子,谎称欧洲国家都有很好的职业与很多的岗位,给普通人能带来机会与财富。同时,在法国只是参与后方战争重建,不会上战场,并给出了丰厚的报酬。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对社会底层老百姓来说,去遥远的法国能解决养家糊口,工作轻松,能解决生存饭碗问题,自然也想到欧洲碰运气。
最终,北洋在山东、河北等地区一共招募了十四万华工,这些华工大部分是农民与失业人员,而且都是青壮年。这些劳工与与英法等国签订了5年的合同,报酬是每天5法郎,在当时是很高的薪酬待遇,足令一家老少能过上好日子了。

于是,1917年8月,这十几万的中国劳工被送到了欧洲。就在这些华人劳工窃喜时捡到的馅饼时,做梦也没想到居然是要被直接送到战场,为英法洋鬼子卖命……
当这些中国劳工到法国之后,才发觉被国内忽悠了,根本没有什么轻松的工作、丰厚的报酬和美好的职业,有的只是如驴子拉磨一样辛苦又廉价的工作。一些劳工被拉到战场上当兵做炮灰,在各大战争前线作战,才知道自己被卷入战争之中了。
在战场上,一些劳工分不清协约国与同盟国双方关系,还以为德军的飞机就是援助的友军,傻乎乎在空中举手欢迎,结果很多人就在德军轰炸中丧生。
在战场上,一些劳工没有武器,只能拿起手边的锄头与德军拼命。虽然他们的英勇也被法军司令官赞赏,却没有给他们任何物质上的奖励与生活条件的改善。

即使不上前线的中国劳工,也在法国从事采矿挖煤一类的后勤工作,如驴一样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此外,他们还负责战争的装卸物质、修战壕、救援伤员等后期工作,无论在工厂挖煤还是在军队做后勤,每天工作时间都是十几个小时以上,没有休息日。
而且,法国士兵们如同猪仔一样对待这些辛苦工作的中国劳工,过度压榨他们的劳动价值,经常强迫他们去做一些不安全的事情。法国士兵对待劳工更是苛刻与残暴,一旦发现有逃跑或者反抗的劳工,轻则打骂,重则直接打死。
虽然在法国的中国劳工领到都是微不足道的薪酬,还被中介与管理人员克扣了很多,但是在法国的收入,也胜过当时在积贫积弱中国的收入。当时一个在法国的中国劳工,年收入为2000法郎左右,折合400银元(毛主席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一个月才八银元),这也是民国初期大多数中国普通老百姓需要奋斗十年才能挣到的数字。
而且,这些中国劳工在法国虽然活着没有尊严,却是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与意志力,也为他们迎来命运转折的契机,那就是法国女人让中国劳工改变了命运。

一战的爆发,使法国在1914年开始,就征集了770万士兵投入战场,其中死亡140万,负伤失踪人数更是高达350万。尤其使法国的青壮年损失非常惨重,根据统计一战使法国从13岁到30岁的男性,每三个就有一个死于战火之中,尤其是15-45岁这个年龄段,死亡率高达14%。
所以,为了这场世界大战,法国整整损失了一代青壮年,战后城市街头到处是缺胳膊少腿的伤残男性青年。根据统计,一战后的法国家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十户人家,就有九户缺少男人,不仅存在大量的寡妇,就连那些初长成的年轻女子,也缺少男人选择婚嫁。
面对这一种状况,当时法国制定了很多增加人口多生育的政策。但法国女子不愿意选择本国的法国伤兵,愿意选择一个健康政策的男人。就这样,一些法国女子就把寻配偶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劳工的身上。

一战时候,虽然中国劳工在法国从事低贱廉价的工作,却有很多优秀品质令法国女人欣赏与爱慕。如中国劳工在外面很少惹事生非,只是默默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赚取属于自己一份报酬。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使得中国劳工不像欧洲工人一样富有个性,如驴一样听话,好用,那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情,这是法国雇主与法国资本家最喜欢的地方。
中国劳工在法国工厂或者企业的工作,以他们的勇猛、淳朴、苦干以及善良等品质,也吸引了同为同事法国女人的心。在工作上,中国劳工表现得非常优秀,行为举止合乎法度,深得法国女人的欢迎。
而且,中国劳工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搬运未爆的炸弹,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战友以及指挥官,经常省吃俭用,接济当地的难民与德军俘虏,这给法国基层女人看来是善良、自立、有正义感、有家庭责任心、会照顾家庭,是比法国男人更可靠的人生依托对象。

所以,一战时候的法国,也经常有许多中国劳工与法国女人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在法国的中国劳工,在业余时间也有许多娱乐活动。如一到假期,他们就会组织梆子戏、杂耍、京剧、舞狮子等文艺活动,这一种中国文化元素在法国人看来是非常稀罕物。法国女郎也喜欢看中国劳工的表演,也愿意与中国劳工打交道,邀请中国劳工在家做客、一起郊游,结下友谊。
法国也号称浪漫之都,婚姻生活都是比较开放,这些法国女郎在快乐时候,也会引诱她们看起来优秀的中国男子成为她们的“猎物”,也成为普通的法国女人最好的伴侣与家庭归宿。
法国女人的时尚与浪漫吸引了不少中国劳工,因为这些是他们在保守的中国农村社会所未见的。面对法国社会基层女郎的追求,一些华工也是“眩然不能自主”。

而且,在法国除了少数人以外,大多数中国劳工都特别注重自己的尊严、名声以及形象。有一次,一位法国女孩丢了自己的钱包,因此怀疑是中国劳工偷窃。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中国劳工们自愿集资500元送给该女孩,不做太多的计较。
法国女郎们对中国劳工们的爱,也的确令人动容。如前文提及的蒋廷黻曾在中国驻法国领事馆工作,回忆起一件事。当时,一位年轻的法国女孩冲进了他的办公室,告诉他自己想嫁给一位姓杨的华工。
蒋廷黻却对她表示,自己并不认识此人,并且苦口婆心地劝,中国与法国有很多文化差异,嫁给中国人为丈夫,你会不适应的!
但这一位法国姑娘却是眼神坚定不移地说:
“如果我呆在法国,我可能永远也结不了婚,即使我能幸运的嫁了人,对方也可能是个莫名其妙的家伙,把赚来的钱都喝了酒,醉后发脾气打骂我。我认识杨某已经一年。他从未喝过酒,我认为他永远也不会打我。我想嫁给他一定很好。”

我们不知道这个法国女孩是否能嫁给自己爱着的杨姓华工,却可证明华工在当时也的确是很多法国女郎梦中的白马王子。
我们在这里可以总结,一战时候在法国的中国劳工,通过辛勤劳动与优秀的品质,赢得了法国、雇主、民众和法国女郎们的认可。根据一战时候北洋与英法等国协议,这些中国劳工们应该坐船回国的。
但这个时候,无数的法国女郎就站出来了,她们游行示威,联名写了一份请愿书,请求法国能够留下这些中国劳工,并赋予他们法国人民的身份。理由就是中国劳工的勤劳与毅力等品质,已经深深折服了她们,请求这些中国劳工留在法国,帮助百废俱兴的法国进行战后重建,如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重建。

当时法国看了法国女郎们的请愿书之后,这两个观点也是非常认可的。因为一战后的法国满目疮痍,失去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大量城市重加与恢复经济都需要中国劳工这些廉价劳动力。所以,留下中国劳工,为法国战后重建服务,对法国来说是“利在千秋”的事情。
就这样,这些饱经风霜的中国劳工们,由于他们的优秀品质与法国女郎的帮助,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春天—留在法国。
于是,在一战后的1919年,法国出台了新的政策,不仅取消了中国劳动的合同,更是不再限制法国女人与中国劳工相结合。

这样,很多中国劳工能与美貌浪漫的法国女郎结为夫妻。根据统计,一战后,大约有3000名中国华工留在法国,如同正常的法国人一样工作与生活,在异国他乡组建家庭、生儿育女,成为地道的法国人。他们在法国与欧洲传播中华文化,为促进中法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一些思乡心切的中国劳工,由于对故乡的牵挂与家人的思念,也使他们无法安心留在法国,于是他们也愿意遣送回国与家人团聚。
法国人为了纪念一战时候的中国劳工,专门也为他们打造一个纪念碑,借此纪念与讴歌中国华工当年的付出与淳朴的劳动精神。
为此,在2014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在法国的邀请下,中国前外长李肇星特地前往法国,凭吊安葬在法国诺莱特华工墓园的884名一战华工。

从一战时候法国女郎追求中国劳工的故事可以看到,华人能遍布全世界,也是靠着中国人勤劳刻苦、谦虚有礼、温和敦厚的优秀道德品质。就是这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使华人能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融合,为当地人接纳,在世界各国繁衍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才能在世界发展壮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