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的内容之丰富,是令人意外的,每个角色都有其特点

  首先,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整个故事只围绕一件事进行,那就是税赋。而且视角也只是一个县。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部剧的内容之丰富,是令人意外的。每个角色都有其特点,个性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不同,由此而形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其对官员和百姓,官员和官员,士绅和百姓,士绅和官员,这四种关系的描写,可以说是很写实了。

  

  一、官员和百姓:大部分电视剧总喜欢把官员的地位无限抬高,好像百姓根本无足轻重一样,可以随意欺凌。但实际上,单个百姓固然会被欺负,但是当一群百姓出现在一个地方的时候,官员这时候是胆战心惊的,表面上也是要听从民众的。百姓是不容易欺负的,因为欺负惨了,容易反抗,但是百姓好骗,骗的百姓倒卖自己,还给人数钱。

  

  二、官员和官员:这部剧的另一特点,里面的官员固然是掌权,但实际权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正如同阳县县令说的那样,他实际上无法管住底下的那些吏,那些吏表面上对县令尊敬,但有的是阴奉阳违,暗地里拿好处,然后把锅往县令头上,往朝廷身上扣。这点真的是写实了,因为直到现在,都有人这么干的,借着朝廷的某个法令,行的却是自己的事。各位可以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这样,想不起来的回忆一下过去三年,就应该知道了。

  

  三、士绅和百姓:基本上就是鱼肉关系。暗中压迫百姓的,士绅占一半,官吏占一半。但是在百姓眼里,压迫自己的,却只有官吏,那些士绅反而名声不错。这部剧里面的百姓,基本上就是士绅的工具,士绅们想让他们干什么,只要稍微骗一下,百姓就乖乖地跟着士绅走,甚至被卖了都不知道。在古代,百姓大部分都目不识丁,得到信息的来源只是人们的口口传诵,而士绅只需要暗中买通几个人,通过他们的嘴说些骗人的话,便能煽动百姓,因为百姓根本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假。

  

  剧中11,12集。仁华县百姓对帅家默感恩戴德,他们是因为人丁丝绢税。而其余县对帅家默却恨不得扒了他的皮,却不是因为人丁丝绢税,而是丝绢税引发的清丈量田。清丈量田直接影响的,并不是百姓,而是士绅。但是士绅对基层的掌控权,让士绅可以将矛盾率先转嫁到百姓头上:即先清丈百姓的田,且联合基层那些世代为吏的,故意将政策搞乱,不仅自己可以从中牟利,而且能激起百姓怨气,致使政策无法执行。而当有好政策的时候,率先得到好处的是谁,毋庸置疑,当然先是士绅,百姓什么都没有。

  

  就如古代救灾拨粮,救的全是士绅和官吏,百姓毛都没有。写实么,直到现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这样的事情依旧屡见不鲜。即便现在的基层控制力已经很不错,但类似的事情,却依旧存在。一项政策,如果是对百姓有利,但却影响士绅利益,那士绅就会拿着朝廷的政策,先压迫百姓,使百姓反对政策,让百姓当这个出头鸟,士绅自己却躲在幕后。而一项政策,如果是对百姓和士绅都有利,那么士绅就会先把好处占尽,留给百姓的,只有一口清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