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人生在世,敬畏生命

微风掠过,从透明的窗户外钻进来,放在桌上的一本书很快就被吹得翻开了内页。等我将书的封面再次盖上去时,清晰的两个字映入眼帘,让我又拿起这本《活着》读了一遍,深感受益匪浅。每逢人生失魂落魄之时,这本书往往会使我百感交集,一遍遍地去体会主角的人生,读得多了,感受也会略有不同,但对精神还是有所慰藉,至今依然会将此书放在枕旁。《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中,余华用朴素平实的笔触向读者们讲述了关于福贵的故事。福贵从地主少爷变成穷苦百姓,令人难以承受的苦难接踵而至,他看待人事的态度渐渐发生了变化,最终身边只剩下一头与自己同名的牛,他便与这头牛一起劳作、互相陪伴。福贵的一生艰难坎坷,尽管最初家财万贯、逍遥自在,但好景不长,他在与龙二的赌局中输得一败涂地,又得知父亲摔死在粪缸下,在那之后他就被抓去当壮丁,加入国民军。当福贵死里逃生回到家后,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亲人们接二连三地离他而去:母亲因病去世,儿子死于抽血时失血过多,女儿生子时难产断气,妻子患上软骨病,在某天中午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女婿被两排水泥板活活夹死,孙子因为吃多了豆子被撑死……除了福贵之外,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就是有庆。
有庆是福贵的儿子,他天真可爱,宁愿自己吃苦也要照顾好家里的羊,后来知道羊被宰了而泪流满面。为了救县长的妻子,学生们都排起了队准备抽血,当有庆发现自己的血型与县长妻子的血型相匹配时,他兴奋地叫了一句:“要抽我的血啦。”然而他所面对的是个无良医生,医生的自私自利导致有庆生命垂危、危在旦夕,最终有庆还是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倒下去后就再也无法睁开眼睛。这样善良的孩子,本该会有光明美好的未来,却落得如此结局,既可怜又可悲,对福贵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想到这里,我顿时热泪盈眶。“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是年迈的福贵在袅袅炊烟中所唱到的句子,短短几个字,坦诚实在。这句话从幼稚过渡到成熟,体现出了福贵曲折的一生,年纪轻轻,便肆意挥霍、放荡不羁,人到中年,却饱受风霜、经历离别,时至暮年,已看透人生、坚强生活。时代不断更迭,经济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个方面的压力接踵而至,不少人会开始自暴自弃、碌碌无为,陷入一时的迷茫里不知所措,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但看完《活着》之后,我深有感触、豁然开朗。我想,当福贵回首自己的一生时,念及亡故的亲人们,必然会有那么一刻压抑难耐,但转念一想,如果他也跟着亲人们一走了之,来之不易的生命将会显得多么荒唐,活着就成了一件极其随性的事情。这并不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福贵所渴望追求的人生意义。读到最后,发现福贵从头到尾都以平静的姿态跟另一个人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情绪没有多少起伏波动。忍受苦难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但像他那样遭受苦难之后还愿意忍受苦难的世人少有,所以福贵这个人物才有了灵魂。若将自己与福贵相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都不值一提,就算福贵艰难贫穷、痛失至亲,忍受着常人始料未及的苦难,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反而选择了坚强且努力地活着,如此不屈不挠之勇气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呢?活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贯彻了整本书,在情节的跌宕起伏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每逢阅读这本书,我的心情就像在过山车,从平静变得沉重,从沉重转为悲伤,看至结尾又重返平静,这样复杂的思绪涌上心头如同将一杯酸涩的水灌入喉咙,难以言喻。
余华在自序中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诚如斯言,活着就已经是件难能可贵的幸事,只要活着,就仍有希望,我们依然要积极乐观地负重前行,忍受活着所要承担的一切。人生在世,敬畏生命,每个人都是鲜活又独立的个体,即使命运坎坷,也应当意志坚定、不卑不亢,愿我们都能活出自我,珍惜当下,为活着本身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