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临终欲传位于扶苏,扶苏当时手握30万重兵,为何选择了自杀
公元前210年七月二十二日黎明时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赢政于大巡狩途中溢然长逝,给广袤的帝国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
秦始皇去世后不久,其长子扶苏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赵高和李斯为了各自不可告人的目的,狼狈为奸,密谋策划,篡改了遗诏,将胡亥立为太子,并传诏扶苏,让其自杀。
![]()
此时扶苏手握30万大军,又有大将军蒙恬的支持,他不选择起兵勤王,而是拔剑自刎了。
扶苏之死,不禁令人扼腕叹息。秦始皇病逝之时,扶苏在边疆做大将蒙恬的监军,拥有30万精锐之师,又有大将蒙恬鼎力支持,他如果冷静一点,不那么快自杀,而是起兵勤王,或许历史就会改写。
由于他的懦弱无能,才让赵高李斯的阴谋得逞,最终不但害死了自己,还连累很多人跟着掉了脑袋,也让大秦帝国陷入了万劫不复之中。
扶苏被罚修长城,做监军
扶苏自幼接触的是儒家思想,与秦始皇的法家治国理念不和。特别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发生后,扶苏直谏秦始皇刑罚过于严酷,不利于天下安定,秦始皇大怒,把他发配到了边疆修长城,做了大将蒙恬的监军。
其实,秦始皇这样做表面是在惩罚扶苏,实际上他是有良苦用心的。
扶苏是秦始皇心目中的帝国继承人,但扶苏过于敦厚,难堪大任。所以他明面上是惩罚,实际上是想让扶苏去历练历练。
秦始皇觉得扶苏不够刚毅果断,缺乏帝王所应有的霸气。因此让扶苏戍守边关监军蒙恬,这显然是给他一个锻炼的机会,多磨练磨练,为以后继承皇位打下基础。
![]()
蒙恬是当时秦国名将,手握30万精兵驻边,而扶苏平时和蒙恬走得比较近,让他做蒙恬的监军也是为了保护他,即使将来朝中发生不可预料的变故,有30万精兵在手,又有蒙恬坐镇,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可惜扶苏到死都没明白他父王的良苦用心,以为把他贬到边疆就不爱他了,整日心灰意冷,郁郁寡欢,格局如此之小,这哪是做大事的样子。
沙丘之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七月,当秦始皇巡游至沙丘的时候,得了重病。秦始皇感觉自己可能快不行了,于是立即写了一封诏书,让中书府令赵高派人送给扶苏。诏书的内容就是,"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诏书还没写完,秦始皇就去世了。
秦始皇的意思就是让扶苏赶紧把军权交给大将蒙恬,立即返回咸阳,主持葬礼。显然是想让扶苏继承皇位。
从这道遗诏可以看出,秦始皇始终没有放弃这个儿子,他对扶苏的一直都很重视。他知道自己想要再见这个儿子一面已不可能,临终之际希望扶苏能继承王位,从这点也能印证秦始皇之前将扶苏派往边疆做监军是有深意的。
秦始皇去世后,丞相李斯以稳定朝局为由,决定密不发丧。
奸臣赵高与蒙氏兄弟有嫌隙,而扶苏又得到了蒙氏兄弟的辅佐,所以他不想让扶苏继位,想让自己的学生胡亥继位。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离开李斯是不可能的。于是赵高找李斯密谋,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利和地位,竟与奸臣赵高同流合污了。
赵高、李斯、胡亥三人经过秘密策划,发动了"沙丘之变",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赐长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自尽。
扶苏之死
万里长城终于要在九原郊野合拢,整个阴山草原都沸腾了。扶苏蒙恬正在庆祝万里长城竣工。恰在此时皇帝特使到了九原。
就在几日前,蒙恬收到胞弟蒙毅的一封家书,说皇帝巡狩中途发病,且病得不轻。派遣蒙毅返回咸阳预为铺排。蒙毅书中说调遣李信回镇关中!
蒙恬判断,陛下忧虑关中根基不稳!觉察到了某种可能随时袭来的变故。经反复推断,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陛下病重,在做善后安排。因此朝局随时可能发生变故。
蒙恬找来公子扶苏,把自己想法告诉了他,并要他提高警惕。
蒙恬最后建议扶苏即刻回到皇帝身边,侍奉父皇寸步不离。
在蒙恬的劝说下,扶苏终于答应回去一趟。可令蒙恬万万没想到的是,当夜三更扶苏便回来了。
蒙恬非常吃惊,问他怎么回事。扶苏说:"我心下疑惑,如果父皇问我怎么知道他患病的,我如何回答呢?"
蒙恬真是哭笑不得,说扶苏犹豫如此,必当误事,然后径直走开了。
没过几天,皇帝的特使到了。蒙恬一问得知特使名叫阎乐,蒙恬心中疑惑,按照惯例,派到九原的特使历来都是重臣大员,如今来一无名小卒作特使,岂非怪事?
结合胞弟蒙毅的家书及自己近几天的推断,蒙恬越想越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越想越感到心惊肉跳,于是他找来部将王离和公子扶苏,说皇城人事如此大变,朝局必有异常。
为稳妥起见,蒙恬打算秘密拘押特使,然后统帅五万精兵南下,请见皇帝陛下面陈国事,如有异常,靖国理乱,拥公子扶苏继位。
蒙恬身经百战,明察秋毫,决策果断。如果按此方案行事,则赵高李斯将原形毕露,历史也将改写。
![]()
可惜扶苏胆小怕事,担心万一判断失误,后果严重。所以他否决了蒙恬的提议,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特使宣诏,阎乐捧出诏书,高声念诵起来:
联巡天下以来…… …… 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国正,安知其谋?蒙恬为人臣不忠,其赐死!兵,属神将王离。始皇帝三十七年秋。
扶苏待阎乐念完诏书,拔剑便要自杀,被蒙恬制止了。
"蒙公......我心死矣!......"扶苏一声哽咽。
蒙恬扶住了扶苏说:"皇帝陛下乃超迈古今之雄主,洞察深彻,知人善任。陛下把三十万大军交于你我之手,此第一重任也!陛下若心存疑虑,岂能让你我手握重兵!仅凭一道诏书,一个使臣,并未面见陛下,安知其中有没有咋骗!你我当面见陛下!若陛下当面明白赐死,你我也就认命了。"
"父皇罪我,非一日矣....."扶苏哽咽着。
到现在为止,扶苏心中还是认为父皇是因为怪罪他,才罚他戍边的。丝毫不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可怜秦始皇临死还想着能见这个儿子一面,还想让他继承皇位。如果秦始皇地下有知的话,估计会气得活过来。
蒙恬把扶苏扶回去,扶苏不停地哭,蒙恬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
令人不解的是,正当蒙恬和部将王离秘密谋划后续重大对策时,扶苏一心想做个孝顺的儿子,他选择自杀了。
帝国崩塌
扶苏死后,赵高李斯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这时候,李斯公布了秦始皇的死讯,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胡亥继位,为二世皇帝。
胡亥继位后,在赵高的指使下进行了大清洗。蒙氏兄弟遇害,秦始皇其他子女被屠杀殆尽,就连李斯也没落下好下场,被赵高害死了。
胡亥赵高清除异己之后变本加厉,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弄得民不聊生。在大泽乡风暴的冲击下,曾经无比辉煌的大秦帝国摇摇欲坠,最终土崩瓦解,成了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
扶苏就这么死了,实在死的窝囊。如果扶苏有一丁点儿怀疑,历史就不会是这样了。其实,这起事件疑点太多,蒙恬不止一次提出了怀疑,并告诉他解决方案,扶苏本可以理智一点,然而愚忠却害死了他。
明朝的建文帝削番,燕王朱棣感到自身受到威胁,毅然起兵。如果他也像扶苏一样懦弱胆小,哪还有永乐大典的问世。
扶苏但凡有李世民、朱棣或他父亲秦始皇一半的能力,历史估计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扶苏最大的弱点,是他的遇事不冷静和缺乏权谋。扶苏虽然可以说是一个"好儿子"和"忠臣",但仁义有余权谋不足,遇事不知变通。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好人,但做皇帝却未必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