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秘密:一本失传的道家古书,揭示了《道德经》的无为之术

  在上个世纪末,上博馆意外从一批战国时期,楚国的竹简中,找到了一篇名为《恒先》的著作,经过破译发现,这篇恒先,似乎是在补充道德经的内容,难道这也是老子所留下的著作吗?据说老子西出函关后,曾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因此才有了孔丘与庄周,向老子求学的故事,而老子的家乡,就位于楚国的苦县,这篇恒先,会不会老子最后的绝唱呢?大家好,我是白同学,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道家的秘密。

  

  两千五百年前,在周王朝担任图书管理员的老子,为了彻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征伐,就将自己的思想,浓缩成了一部只有五千字的经典,此后这部经典,就成了中华文明的“秘术”,几乎每个时代的人,都曾尝试过对它进行解读;时至今天,有关于道德经的注解已不下万本,上至唐玄宗、明太祖、康熙帝,下至韩非子、司马光、王羲之,以及近代学者梁启超、胡适、冯友兰,又或者是国外学者黑格尔、卡普拉、尼采等,甚至作为量子力学奠基人的玻尔,还将“道”认为是终极规律,并自称为是“得道的人”,那以上这些人的解析,哪个更符合老子的原意呢?我们说不清楚,因为他的一生,就留下了这么一本著作,并没有其他什么可以参考的解经之作;道德经将“道”,认为是这个世界的终极,而人类必须通过无为的方法,才能找到这个终极,那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呢?到底什么才算是无为呢?直到上个世纪末,一批战国竹简的面世,才让我们得以穿越千年,看到了关于“无为”的真相。

  

  1994年的春天,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馆长,突然接到一个来自香港的电话,来电者是香港大学的张光裕教授,他说自己在当地的文物市场,意外发现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但由于资金不足、无力收购,又怕被其他人雪藏,所以就想让上博馆出资购回,随后张光裕又电传了一些图片,以便于上博馆,能够鉴定其真伪……到了5月份,上博馆方面验证了竹简的真实性,于是就斥资购回了这批竹简,并与同年破译,最终解读出了超过80多本古籍,内容涉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学、军事等,时间大概是战国晚期的著作,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恒先,就是这其中之一。

  

  整篇恒先,大概只有510字左右,属于先秦时期的道家著作,最初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李零教授整理,其中恒先二字,所代表的就是“道”,之所以有很多人认为,这本书与老子存在联系,主要就是因为它与道德经,存在互补关系,严格意义上来,道德经属于帝王经典,其中无为是对于统治者的建议,所以对普罗大众来说,无为并没有那么重要,虽然恒先也是在讲述天道,但他提出的方法却是“自化”,自化与无为相辅相成,统治者的无为,才能催生万民的自化,因此自化,才是普罗大众,追求天道的方法,因为有这层互补关系,再加上根据孔、庄二人的资料来看,老子曾在晚年回到家乡讲学,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推测,这本恒先,很有可能是老子的某个,亲传弟子所作,专门用来补充或解释道德经的著作,那在这篇恒先中,到底都记录了什么呢?恒先的作者说,想要摸清“道”的秘密,还要从宇宙的起源说起。

  

  道家这个学派,是个特别喜欢研究宇宙的学派,而且他们对于宇宙的认识,并不比我们今天要落后多少;在《恒先》的开篇写道:“恒先无有,朴、清、虚。”就是说在宇宙形成之前,存在着一个叫作“道”的东西,这个“道”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造物主,但它不同于各地神话中,那种体型巨大、且拟人化的造物主,更像是一种没有感情的法则,就像是地球上的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有了这些法则之后,才诞生了种种环境,于是就出现了“空域”,这个空域,可以理解为是空间,或者是环境,接下来是重点:“有空域于是有元气,有元气于是有实在,有实在于是有太始,有太始于是有往复。”有了空间,于是又产生了元气,在古代有个“元气论”,意思就是天地万物,都源自于同一种特殊的“炁”,元气出现之后,开始凝聚成为各种生物,于是就有了一个开始,有了开始,也就有了结束和循环,至此,整个宇宙生成,以上就是整个宇宙出现的过程,也是迄今为止,有关于宇宙形成最早的描述,其中“有生于无”的描述,与我们的理论如出一辙,那这个理论,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接下来是:“气是自生,非道所生。气是自作,非道所为。但它们两者却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因为空域属于大道,大道创生了空域。”元气这种东西,并不是道所生成的,而是自然而然出现的,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道只是创造了一个,适合元气生成的环境,万物的出现,是因为整个环境的自化,这里算是主题思想,再往下:“阴阳相推,万物并生,浊气生地,清气生天。这些万物同源而异性,率性而为,各从其欲。”万物诞生于天地之间,它们之间同根同源,但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习性,正是因为它们顺应自己的习性,因此整个宇宙才能万古长存,例如春夏秋冬,例如白天黑夜,白天太阳就升起,黑夜月亮就出现,太阳从来不会,因为关心各种植物的生长,从而长久的伫立在天空,植物也不会因为太阳的落山,就自暴自弃,或者是怨天尤人,它们根据天地的规则而活,所以才能延续数不清的岁月,这里又再次说明了自化的重要性,世界的诞生,是因为上层的无为,和下层的自化,换句说话,在人出现之前,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曾有过征伐,让人毁灭的不是世界,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

  

  再往下写道:“实在出自空域,万物出自实在,声音出自万物,语言出自声音,名称出自语言,万事出自名称。”在万物诞生之后,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慢慢地我们通过这些声音,创造了各自的语言,有了语言,我们开始设定名称,开始产生各种各样的事务,这里形容的是人道所划分的规则,也就是最初人类文明的延续过程,再往下是重点,在第一段结尾处写道:“域不是域,就不要称之为域;有不是有,就不要称之为有……”道生成所产生的空间,我们称之为“域”,但是我们所说的域,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域,同样我们所说的元气,也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元气,这些名称出现的原因,都因为方便,但人类却习惯将名称,认为是一个固定的事物,从而忘记了万物之间的自化、和变化,这里有点“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名称从来都是代指,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事物,这个就是人类规则中,一个非常严重的漏洞,比如说好坏、美丑、善恶,这些都是怎么规定的呢?这个世界真的有好人、坏人之分吗?只是适应这个时代规则、道德的人,我们将其称为好人,反之则是坏人,但显然这样的处理方式,就从根本上,为我们认为万物,带来了一个相当大局限性。

  

  至此第一段结束,作者用道所创造的宇宙,和统治者创造的国度对比,可以发现他们在最根本的规则上,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统治者的目的是驾驭万民,而道的目的却是顺其自然,两者出发点上的不同,带来了规则上的区别,因此百姓不能自化,只能按照统治者,所制定的规则演化,那知晓这点以后,我们应该如何求道呢?

  古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从来都与我们相差无几,接下来在《恒先》中写道:“礼义制度当以利国利民为主旨,而繁文缛节都是出于无事生非,无事生非则会事务不断,而无为而治就能天下平安。”这句话就将宇宙生成论,引到了治国方面,再往下是:“那些崇尚繁文缛节的,都认为要先树榜样,才能有治无乱。可是不承想只要有人就有不善,而祸乱正是人为造作的结果。”这个一般开过公司的都有感触,一些公司之所以失去了生机,大多都是因为繁文缛节,因为员工太多,就创造了各种管理制度,结果这些管理制度,又引起了更多的问题,从而问题生问题,麻烦生麻烦,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管理者将员工,误认为一成不变的机器人,却忘记了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自化,不断的变化,因此按照规则,按照整个世界的规则而为,才能做到真正的无为而治。

  

  为了统御万民,我们就会树立榜样,树立圣人的形象,但万物的习性,本来就存在很大差异,人与人的不同,造就了善与不善的分别,因此恶人的诞生,是因为善人的出现;因此:“天道既明,只有万物一体,各复其性。”这才是一个最佳的状态,在临近结尾处,作者列举出了一系列,人道存在的问题,第一个是我们对于万物的定义,从来不会主动更改,人们总会更认同自己的观点,我们对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依旧按照丛林法则,人们只是穿上了道德的伪装,这个现象十分常见,举个例子,人类为什么要团结在一起?为什么要建立国度?根本是因为丛林法则太过残酷,我们希望建立平等的家园,但可惜直到今天,我们依旧认为财富决定一切,依旧会对掌握财富的人,表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认同感,丛林还是那片丛林,只不过是将涉猎所得到的肉食,换成了各种资产,从而忘记了我们追求平等的初心。

  

  再往下是,这个世界所有的资源,不是某些人的施舍,也不是天道的赐予,而是人们自化的产物,花开是因为习性,花落是因为规则,它不想被人采摘,也不想成就他人,只不过是在顺道而为,这个世界所有的名声,都是在赐予明君、明士,而更多的人是在盲目追求,而不知道其运转的逻辑,因为万物存在自化,百姓之间自为,所以统治者该如同道一样无为,这才是无为的真正含义,抛弃各种名词的束缚,按照习性去成就自己,这个就是普罗大众,所追求的道的境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