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CA名家说」这是你从没见过的一枚唐代一百两!(二)

  上期我们讲到了一枚唐代100两银铤中关于人物部分铭文的介绍,本期我们讲述此枚银铤上关于节气的铭文。

  

  在这件100两银铤的铭文中最具分量同时也最能夺人耳目的即是“贺冬”二字。

  

  这里的“冬”就是指“冬至”之意。即表明此件银铤进奉的理由是为了庆贺冬至之节。“冬至”又叫冬节、贺冬节,还有亚岁、肥冬、喜冬等称谓,是我国最早制定出的节气。据《左传》记载,现在保留下来的我国对冬至最早的观测记录,是在春秋时代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正月辛亥和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二月己丑。“至者,极也。”《恪遵宪度抄本》上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冬至:国之大典!

  冬至做为一个节日(而非节气)在官方与民间不断地发展、丰富,到唐代时期最终达到非常完善的地步,并一直延续到后世。在唐人的观念里,冬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官方为此制定了繁复而严格的礼仪规程,朝廷明文规定,冬至日与元正日同样“休假七日”,官奴婢给予三日休假。《大唐新定吉凶书仪》载:“元正日、冬至日,右已上二大节,准令休假七日,前三后四日。”朝廷行拜贺礼后,皇帝多在大明宫的含元殿赐宴,朝野也流行冬至聚宴,民间也有非常丰富的节日活动习俗。

  

  唐代官方对冬至节仪称之为“国之大典”,有很多的官方庆祝活动。主要的包括:皇帝冬至南郊祭天、朝会群臣与各国使节、放假以及大赦天下等等。唐代的祭祀中有“凡岁之常祀二十有二”的说法,而冬至祭天,排在这二十二祭之首,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

  冬至:民乐官乐国乐!

  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本就是个万物休息的季节,古人行事也讲究符合自然规律,这即是“天道”。所以冬至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唐朝的官吏们是要放假的。除了放假之外,冬至节中,唐朝的皇帝往往会宣布大赦天下,这是一种德政的象征。彼时之人深受“阴阳刑德”思想的影响,以刑为阴克,以德为阳生,冬至是阳生的开始,要祈祷阳气早日到来,当然要施行德政。大赦天下便是这德政的代表了,此外还有减免税赋,赏赐孝子顺孙、节妇义夫、乡间宿老等等。由此可见,冬至之节在唐代无论上至朝廷还是下到百姓,其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此件100两银铤能够如此郑重地被地方大员做为进献给皇帝的贺冬之礼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冬至:祭天的最高礼仪!

  唐代祭天的地点在长安城南郊的圜丘,这是唐皇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多数情况下皇帝都会亲自主祭。其次,在朝会之后,按惯例皇帝要赐臣下酒宴。唐人崔琮有“玉阶文物盛,仙仗武貌雄。率舞皆群辟,称觞即上公”的诗句,描写了冬至酒宴的华丽氛围。在酒宴之上,皇帝还会对群臣进行赏赐,内容丰富多彩。史书中记载最多的就是一些吃穿用度,代表了皇帝做为天下主宰与臣工休戚与共、与民同乐。

  唐代银铤品目繁多,其中有著名的杨国忠进献的丁课银、盐价银和市银、度牒银等等,绝大部分为50两制式。而作为贺仪银铤则屈指可数,以冬至朝贺为主要内容并且是100两规格的银铤以其内涵之独特,存世之珍罕,使之更具历史与研究价值。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千多年前,大诗人用神来之笔触表达了自己浓浓的家国情怀!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历往事永久地封存于历史长河之中。而今,这件满载着记忆的银铤好似突破悠悠尘封将千年前的都市繁华、壮丽河山再一次跃染于我们面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今,我们亦可以以铤为镜,得以探兴衰!这也正是一件好的收藏品所能给我们带来的更深层面的意义所在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