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作为皇帝,毫无疑问是比较失败的,错误的相信了大臣的忽悠

  崇祯实质上就是中人之姿。而且最关键的是,他根本不是作为皇帝或者皇帝继承人来培养的。皇帝是比他大六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所以如果看史书,会感觉天启什么都没干天天宅家里玩手工而崇祯勤勤恳恳头发都快忙白了,可是结果是天启虽然也是内忧外患但是混的还行,至少有口气,崇祯一朝就是日没西山的亡国不归路。哥俩差6岁,根本分别在于教育,从他们祖宗世祖皇帝开始,王爷就是养猪,会吃会喝会生就行,最好没文化,没文化没水平就不会对中央造成威胁。而崇祯又偏偏不是嘉靖那种天才,很快就能把皇权的真谛心领神会,所以崇祯真的是足够的勤奋足够的上心,可是他约上心国家破败越快,一路向西不回头。

  其次,作为皇帝,崇祯毫无疑问是比较失败的。错误的相信了大臣的忽悠,认定阉党祸国殃民,却没有意识到阉党是平衡朝局的一股重要力量。根据明朝制度,太监权力不可能膨胀到改易皇权的地步,扫平魏忠贤,将阉党不分青红皂白的一竿子打死等于是自己砍掉一只手。再者,明朝从初始就是言官集团的把握,与皇权直接对立,直到宦官集团的出现,才慢慢地改变了局面,这也是皇权不得已为之。

  纵观整个明朝,从武帝、到嘉靖、到万历哪一个皇帝不是时刻都在跟文官集团争权,到崇祯后期,东林党的再次崛起,已经不是简单的文官系统,而以大地主、大商业集团的代表人了,他们控制的舆论和税负,甚至海关,国家已经穷的无力抗金,所以,崇祯的死是必然的,他是个好皇帝,只是无力回天。另外,明亡不可惜,可惜的是继任者更甚之。泱泱神州却之百余年,乃至敌夷踏进国门,方知何故。

  明朝确实也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刻了,内部结构也腐朽到骨子里了。但是被清朝取代并没有迎来真正盛世,因为清朝和元朝一样,作为大帝国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以少御多,时时刻刻提防压制主体民族,无形中就削弱了帝国的能动性,而他们自己又不愿意像隋唐的鲜卑贵族那样彻底融入,这就是悖论。崇祯那句文臣人人可杀大体也不错,崇祯朝的各位大臣历经万历,天启朝党争,在血雨腥风下个个练就了一套如火纯青的官场功夫。

  没事部堂坐,遇事踢皮球,出事赖尚书,大事甩内阁,九卿皆贤良,六部皆能臣,阁老堂中坐,庙算破贼虏,天子垂拱治,海晏黄河清,弱要旧大明,刑不上大夫。崇祯读的书少,被人骗了只能动刀子,如果他读了更多的书也许有其他更巧妙的方式挽救大明吧。有时候什么都不干,也比在错误的路上策马奔腾强的多,如果崇祯皇帝在太平年间或者是国力强盛的时候或许是个好皇帝。可惜的是明末就像个重病的人,需要的是温和的恢复,结果崇祯一顿猛药,直接把明朝干死了。

  我们现在站在历史的高度是很清晰的,这样评判当时在局势中的带头人崇祯我觉得太不公平。只能说崇祯能力还没到一个改变历史的地步,他的勤政,他的决心,我觉得是明朝鲜有的好皇帝。其实我不同情崇祯正是因为他没有真正考虑怎么保住国家,而更多考虑自己的面子,尊严问题。 对比一下汉武帝对匈奴和亲纳贡,最终击败匈奴。对于明朝国家来说,无论崇祯有何能力,或者说换另一个皇帝,我觉得都不可能起死回生了,最多也是回光返照再挣扎几天。

  最后,如果崇祯意识到明末弊病之根本在于财政,估计做出这些决定也能让人理解了吧。不议和是因为问题并不在议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如果汉朝百姓不投降那么清兵也难以入关),而在军饷(军饷问题导致吴三桂等人倒戈),不南迁也是一样,且看南明的皇帝,被地主阶级挟持之下下场一个比一个惨,崇祯南迁以后没有兵也没有兵权,吃枣也是要一溃千里。明末不比北宋末年,北宋末年是皇帝自己送掉的,实际上经济问题并不严重,明末则是江南赋税收不上来,江南自己快要自立为王的时代,和清末有得一比。当然我这是站在事后诸葛的角度来看的,崇祯到底是有眼光看到这样的结局,还是自己迂腐无能,就需要更多的史料来证明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