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经》的刍狗和宗教
之前读老子《道德经》的时候,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不太明白,但是今天好像有些心得。
道德或者宗教教导我们的是要过有德的生活,而要过有德的生活,就需要遵守某些戒律,通过戒律的束缚,让自己的心灵回复到平静的过去。
如果这种理解正确的话,这种教导看起来,像把我们当成动物,驯服好了以后,我们似乎就变成了某种刍狗,然后就可以把我们放回到社会秩序的动物园中,最后告诉我们需当如此。
天地要是有仁的话,就会有不仁,这样它就会有了偏私,也就无法再造出了万物了,而只能造出它所爱的东西;如果是这样,最后的结果是因仁爱的而成的东西不能独存,就像是白天和黑夜一样,最终的结果是天地造不出任何的物;圣人也是如此,要是有所仁爱的话,它就无法包容所有人了,也就无法成其圣人了,最后也就无法改造别人了。
所以,天地和圣人只能万物和百姓都看成是刍狗了。
人类的宗教似乎诞生于人类文明初开不久的时候。每个文明的开启和神话都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神话并不等于宗教。
正如柏拉图所说,对于世界的惊异,是我们文明诞生的渊源。也是这种对于世界的惊异,让我们有了自我的认知。对于能理解的部分,我们逐渐以经验的形式形成知识;对于不能理解的部分,我们就归之于超自然,这种超自然就先是以神话,最后经过人为的加工,最后就以宗教的形式得到保留。
不过,比较惊奇的是,宗教神话作为诞生于人类蒙昧时期的产物,现在居然还在自诩开化的文明人间还肆意的存在着,这确实是很奇怪。 宗教的存在,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人类还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独立的物种。至少在人类的精神领域还需要借助于宗教这个拐棍,才能不至于东倒西歪。
或许,当人类不再需要宗教,扔掉宗教之于人类的权杖,自己能独立的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这个宇宙的时候,就是我们人类真正长大成人的时候。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