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上司对你的PUA
后疫情时代,
我们越发感到:生很容易,活很容易,合起来的生活却越来越难。
人际关系不和,
目标没达成,
领导与自己价值观不合……
每天都为生活上的,工作上的零零散散大大小小的事情发愁。
同样,人很简单,事也很简单,但合起来的人事就不简单了。
就像马克思所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终是逃离不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

1
不要拒绝任何机会
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
身处在社会体系中,总需要借助一些外力去到达一个更高的平台。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湖南的农民家庭,几次赴京赶考,都没有取得好名次。
直到第七次进京赶考,
恰逢穆彰阿是当年的主考官,他正在培植自己的势力,
主动对曾国藩说:把你写的诗给我看看。
曾国藩回到住处,立即仔仔细细誊写一份给了穆彰阿。
穆彰阿看了之后把曾国藩夸奖一番,
曾国藩就拜穆彰阿为师了。
正是由于穆彰阿的一手提拔,
曾国藩才得以从翰林五年越十级到了朝廷二品兵部侍郎,
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又在之后为母守孝期间做到了湖南团练大臣,
到后来剿灭太行军,成为晚清重臣。
这些成就无一离不开穆彰阿为他提供的机会和平台。
主和派的穆彰阿是林则徐硝烟运动的死对头,
是主持签订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的大臣。
当朝文武宰相皆对穆彰阿的为官品性多有议论,
曾国藩能不知道吗?
当然知道。
但曾国藩更清楚的知道,想要施展满腹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拥有一个平台是首要前提,
而穆彰阿可以带给他这个平台,可以带给他机会。
为什么拒绝呢?
即使曾国藩和穆彰阿价值观不合,
只要不帮他为非作歹,
借一下和自己价值观不合的人的肩膀又如何呢?
正如蓬皮杜所说:
一个人的能力就在于能不能把握迎面而来的机会。
即使上司各种挑你的不是,对你各种PUA,
只管把握住上司带给你的机会,
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馈赠,也是对上级最有力的惩罚。
就像那句话所说:
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识读,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余的你。

2
不要用当前行为定义你的上司
一个朋友是民营企业的总监,
月入一万多却在某天突然辞职了。
我们都震惊又惋惜地问他原因,
他理直气壮的说:“受不了那气!”
原来,他们部门每次业绩都不错,但上司总是挑点错,弄得他每次没有面子。
他认为,按自己的能力再找一份好工作不是问题。
却在投简历面试时屡屡碰壁,
积蓄一点点减少,焦虑一点点增加。
养育孩子的费用,赡养父母的费用,还有每个月的贷款压的他透不过气。
而就在前几天,他听前同事说,
在那个挑自己毛病的上司提拔下,
前同事坐上了他向往的位子,还听说那个位子本来是要给他的。
因为上司想要锻炼他,所以才那么对待他。
现在的他,后悔的不得了,觉得当时脑子被驴踢了,现在恨不得扇自己巴掌。
成年人的世界都不容易,
眼见月入一万多已经是不错的收入了,
却因为一时受不了上司的几句挑拨,
因为想要得到那莫须有的面子和尊严,
把自己生生逼入绝境。
况且还是误解了上司的意图,靠感性认识冲动地辞职了。

朋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佛祖的故事:
乔达摩悉达多在成佛前,
欲要去抛弃荣华富贵,出家苦行。
父亲作为一国君主,对儿子很是心疼。
于是派了几个大臣带着几马车行李跟随。
乔达摩悉达多拒绝了父亲,但贴身侍从和五个大臣却被他感动,
下定决心一定要跟从。
乔达摩悉达多最终同意了。
他一直在苦行林苦行六七年,
每天只吃一粒米喝一口水,直到饿的皮包骨头,
实在坚持不住了,
才顿悟,这样不是成佛的正确方法。
于是在苦行林里出来,在河里很艰难的洗了澡,
虚弱地坐在菩提树下。
喝了一个牧羊女送来的羊奶,元气才得以恢复一些。
但是他的贴身侍从和五个大臣看了之后,
认为乔达摩悉达多心志不坚,不愿再跟随下去,于是离他而去。
但乔达摩悉达多在树下七七四十九天终成释迦牟尼佛。
朋友与释迦牟尼佛的侍从和大臣一样,
都是在没有了解具体情况时用眼前的事情定义别人,
以至于最后得知实情后忏悔不已。
胡居仁在《居业录·学问》说过:
不可以私意喜一人,不可以私意怒一人。
我们既不能凭着个人的意愿去喜欢一个人,
也不能凭着个人的意愿去怨恨一个人。
内心坚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对眼前的事物,对自己所追随的人,都不要轻易下结论。

王恽在《玉堂嘉语》中有一句话:
大丈夫当容人,勿为人所容。
人生在世,不被理解的时候十有八九。
在职场上更是如此。
上司对你PUA,
你就“让”taPUA。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放过ta手中任何一个可以提升的机会,
不要因ta当前所做所为蒙蔽双眼,做了后悔事。
本着一颗包容的心,
对待上司的“刁难”。
有了这种气量,成功的人必是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