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阐述的真理:中国式活着

  活着一个很简单的词语,但是在中国却有不一样的精彩与内涵。

  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代表着对命运的不屈和呐喊,是一种力量,一种希望,一种信仰。

  而余华的《活着》更是揭露了苦难下人的本性——还是要活下去。

  中国式活着——挺下去,活着才能拥有一切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下徐福贵的跌宕经历。

  20世纪40-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充满伤痕与悲痛的社会。革命战争的爆发,使得家破人亡随处可见。

  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福贵一家的生活更是让人感叹。

  有人说这是他自己作的,当然作是一部分,还有一点那就是命运跟他开的玩笑。

  《活着》讲述的是,主人公福贵本是阔气少爷,却因生性嫖赌而输光了所有家当、抵押了土地与房子,父亲因此气死,母亲重病,在给母亲抓药的路上,福贵被抓去当壮丁,后来被解放军俘虏,放他回了家。回到家中,母亲已因病逝

  妻子家珍抚养两个孩子长大,女儿凤霞因小时候高烧而变成了聋哑人、妻又家珍患上软骨病,但有庆还算机灵。

  本以为这是大难不死,将来必有后福,没想到,却是命运开的最大的玩笑。

  凤霞找了个好老公二喜,本以为能过上幸福生活,可是在生产时因大出血去世,但留下孙子苦根。

  有庆学校组织去医院体检,正巧碰上县长夫人急需献血,有庆就这样被无良护士抽干了血,年纪轻轻就这么去世。

  本以为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就算悲惨的了,女婿二喜在工地被水泥板压死,苦根也只能跟随他们生活。

  妻子家珍本就患有软骨病,在一个接一个的亲人去世的打击中,也扛不住,最终撒手人寰。

  现在仅剩一老一小,年幼的苦根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死,他只是天天跟着姥爷,好长时间没见到他的爸爸了。

  因为生活过于贫困,福贵给苦根煮了一碗豆子就算是改善生活了,没想到,苦根就这么活活被豆子撑死了。

  接二连三地送走亲人,难吗?肯定难,痛吗?肯定痛,但放弃吗?不能

  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拥有一切

  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最有理由死去的福贵却一直好好的活着,是命运无情的捉弄,更是生存对于人性的巨大考验。

  活着容易吗?谁都不容易,但还是活着的人多,就是因为不容易活着才有了意义,生命才有了色彩。

  小说最后的结尾,老福贵跟老牛在一起,却让他感到从未有过的简单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再也没有牵挂,每天与自己的老黄牛一起耕耕田、唱唱歌、讲讲故事,看着太阳升起又落下。这,就是他所有的幸福。

  就像余华说的那样: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所活着。"

  是啊,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谁不是为了在一个又一个的苦难熬过去的呢?

  如果你感到迷茫,那不如从《活着》中福贵的一生中去寻找那份独有的精神

  这本书,本身讲述的就是中国旧社会下不屈不挠的活法,因为只有这样才算活着,只有这样人生才有意义。

  福贵的一生也就展示了每个人活着的意义,在苦痛下寻找活下去生机的意义。

  生活不是让你来比惨的,你惨,总会有比你更惨的人,谁都有过不去的堪,谁都有难过的堪,谁都有苦痛,但是继续坚强一,或许转机就在下一秒。

  挺下去,才能拥有一切。

  如果你有体味过生活的千姿百态,那《活着》还是值得你读一读,不止是里面的悲惨,更是里面的坚强。

  现在点击链接即可购买,仅需28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