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吻》:派对、音乐和你

“我们像大人一样地相爱。我现在十四岁,十八岁以后就自由了。”
“十八岁的时候你会在哪里?”
“在沙滩上,躺在他怀里。”

此部电影《初吻》上映于1980年,此时的女主角苏菲玛索只有十四岁,很多人为了欣赏女神的处女作而点开它,而在观看过后,又很难不被影片中极致的开放与浪漫所吸引。
影片中懵懂的爱恋、真挚持久的爱情和青春的不羁随性都让看过的人动心不已,这些同苏菲玛索的十四岁一样美好。

《初吻》是一部典型的法国爱情电影,但它并不是一部从头到尾安安静静,专注于价值和本质之类深刻讨论的艺术影片,而只简单地通过一系列镜头,将少女维的情绪细细剖开在观众面前。
影片初看觉得情节拖沓无趣,但在认真品味过后,会发现《初吻》正如其他法国电影一样,给人一种沉静叙述的感受。


片名很动人,《La Boum》,中文译作《初吻》。但实际在影片当中,初吻情节却只被轻巧的一笔带过。甚至电影还未过半,女主角维的初吻就轻描淡写的结束了。
“初吻”不是电影的主题,如果仅仅怀着猎奇的心态去观看,不仅辜负了影片本身的美好和纯净,也狭隘了它的涵义。在这里的“初吻”更多的是一个时间名词,是一种象征的意义。
而以《初吻》命名,正是此部电影的浪漫所在。
创作者究竟希望通过初吻表达什么?
那可能只是一种青春的感觉,眩晕至极,害羞、暗自期待又带着不可压抑的兴奋,影片就这样安静又浪漫地将少女维的青春荷尔蒙真实地展现给观众。


这是一部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电影,片子里年代的痕迹现在看来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展示。周末舞会,爵士乐,美式一刻钟,如今看来奇怪但还是会觉得有意思的舞步,当时房屋的装修风格,酒吧的灯光,溜冰场,人物的着装发型妆容,甚至包括那会儿人物关系里稍稍过时的细微感觉都有着一种特别的吸引力。

《初吻》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尽管情节和关系很多,将家庭、夫妻、朋友、同学、恋人多种关系,还有最出彩的祖孙关系糅合在一起,同时又大量运用平行剪辑,时空经常处于交错跳跃状态,却始终有着一个不变的核心——所有故事都是围绕着女主角维,也就是苏菲玛索在其中饰演的角色而慢慢展开。

影片叙述了三代人的爱情。
维的父母是典型的法式爱情,彼此之间互相吃醋,双方出轨最后又和好。在维的父母身上,我们看到只有相互磨合,理解,沟通,才能维持长久的感情。经营一段婚姻远比谈一场恋爱复杂得多,这和十四岁的维随意产生而又稍纵即逝的情感产生了很强的对比。
维的曾祖母年纪很大,但非常懂时尚,思想独立,性格洒脱,观念前卫而新潮。曾祖母的爱情观与维的父母有着很大的不同,通透而自由,她一直有追求自己的老先生,却不愿意破坏别人的家庭,直到老先生孤身一人才答应求婚。
曾祖母是一个被塑造得十分出彩的角色,在电影中,她与维一起讨论男孩的心思、教维如何面对父母对恋爱的干涉、帮助维制造约会......维的身上有很多曾祖母的影子,而祖孙二人如朋友般的相处也让人看来十分轻松。

影片更着重刻画的是十四岁少女维的青春感情。电影的叙述也尽可能的简单,维像其他人一样,上课、下课,学着德语,练着芭蕾。她的打扮甚至还有些男孩子的感觉:干净的短发,舞会上蓝色条纹衬衫,带着东方美的面孔,稚嫩的声音......
直到突然的某天,维发现自己喜欢上了一个男孩子。
她的感情来得很突然,但也很纯粹。只是舞会上的轻轻一瞥,目光相遇。
接着便是影片最经典的镜头,马修从身后悄悄为维戴上耳机,主题曲《reality》响起,维怔了一下,随即转过身,像是被施了咒语一样抱住了马修。

两个相拥的年轻人陶醉的随着音乐轻柔地摇晃着,这一刻,世界都静下来了。
这是这个少女第一次爱情开始的地方,充满了青春的浪漫和甜蜜。之前半小时里的她的期待,焦虑,愤怒,失落,无聊,通通是为这一刻做铺垫。
导演将这个细节处理的巧妙而诗意,成为了难以超越的荧幕经典。

贯穿始终的影片主题曲——《Reality》对于气氛与基调的渲染也是功不可没。
它在每一次维少女情愫的悸动中响起,音符是法式浪漫的吐露, Richard Sanderson的声音配合着一种温柔的感情收缴了梦境与真实。
影片匆匆结尾,但结局却扭转了一般青春爱情电影的俗套,影片将维遇到另一个英俊男孩后难以解读的眼神作为最后定格。
爱情转瞬即逝,时光悄然溜走。
也许这正是《初吻》想表达给我们的,青涩时期的爱恋就是这样,很容易陷入一段爱情,也很容易爱上别人,令人沉迷的不过是爱的感觉。

但那又怎么样呢,遇见怦然心动的人的瞬间,那一刻永远浪漫。
图文/排版:石欢然
责编:丁润荻
主编:吴凡 卢红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