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历史上的武林高手和第一个镖局!
民国武侠小说里的乌龙集点穴高手
1939年12月他开始在北京《晨报》连载武侠小说《武林争雄记》。
而这本书里面记载了淮滨过往的一个典故。里面师徒二人在讨论镖局的时候,师傅向徒弟介绍全国各地武术高手时,提到一位乌龙集的人,是一位“点穴”高手,说明“乌龙集”在清代民国已经盛名在外。点穴, 根据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在人体相关穴位上产生一定的反映的原理,是用拳、指、肘、等骨梢之强固点来按压人体上的某些穴位,从而达到按摩的效果。点穴又称打穴,打穴有七种:斫、戳、拍、擒、拿、撞、闭,点穴法中以指点啄为最常见,又有一指点、二指点,撮指点等等。在搏击中,点击人体上某些主要穴位可产生麻、哑、晕、死、咳、笑等效果,有些穴位虽轻打亦承受不起,重则死亡,称为死穴。
介绍乌龙集高手的文字:
楚宝珩接着又道:“河南乌龙集的银笛晁翼,是用判官笔打穴的。山西龙门薛筠,是用点穴镢的,就中以龙门薛箱的年纪最轻,威名也大;但是薛家向例只传子,不传徒的。那银笛晁翼字良弼,也是才四十六七岁的人;为人知书能文,兼通内外家的拳技。有一个心爱的徒儿,叫做姜羽冲,这小伙子就很够料。晁翼不但打穴的功夫好,也善接暗器。”
袁振武问道:“是么?这位晁师傅现在河南吗?”
楚宝衔道:“此人还在他的老家乌龙集住着。听说此人曾经出仕,做过两任守备(清五品官),后来就退休了。我们这里的汪开平汪师傅,跟他师徒有个认识。据说这位晁老夫子最初是以判官笔打穴成名的;成名以后,他倒不用判官笔了。他喜欢吹弄笛子,他打造一管银笛,天天摆弄着;他能用这笛子,点打人穴道。他这人外表满不像个武人,倒像个黑墨嘴、耍笔杆的,他的爱徒姜羽冲,也是个清秀文雅的少年人。
乍一见面,师父文绉绉的,像个绍兴师爷,徒弟像个小书僮儿,外行再看不出他们有本事。这爷俩常常骑驴游山逛景。旱路上的大盗狗眼张飞,冒冒失失的拾买卖,被晁氏师徒遇见,上前好言拦阻。狗眼张飞糊里糊涂,把他看成平常人,一不搭碴,动起手来。狗眼张飞一连发出七支飞叉,都被晁氏师徒接了去。姜羽冲这小伙子手疾眼快,比他师父也不含糊,竟接了三支叉。狗眼张飞这才看出不好来,撒腿要跑,没有跑开,竟被人家点成残废。至今狗眼张飞还技着拐,跑到江北跳槽,靠吃赌局为生了。这便是晁爷成全他的!”
配图:清代暗器和飞镖
![]()
这是乌龙集人物第一次出现在民国的小说中。
乌龙集历史上的镖局
旧时的镖局是民间自行组建经营的。镖局的雏形是三两个习武之人,在交通枢纽之地,等候请求保护和雇佣他们的商旅,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声望之后,才逐渐壮大起来合伙开设了镖局。
乌龙集据水旱码头,商贾云集,商贸繁荣。各类行业、商号遍布集市。商品流动如潮起潮落,经年不息,源源不绝。
历史上,乌龙集的日用商品来源主要靠水路供应,由商家从淮河下游蚌坤 方向采购,船运而来,流入集市市场。百姓习惯称之为“京(南京)货”和“海 (上海)货”。那时候,正是因为有得天独厚的淮河水路优势,才让乌龙集人日常生活优越地享用了 “京货”与“海货”,像什么杨州的梳子,常州的篦子, 苏州的胭脂,湖州的粉,扬州的酱油,镇江的醋,以及瓷器、陶器、丝绸、绒线、和食盐等等生活用品。这些生活用品都是从南方或放排或船载水运过来的。这在当时,相比豫南的其它县镇,乌龙集确实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是非常幸运的。
下图,清代乌龙集的地理位置
![]()
1853年,“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太平军的分支捻军突袭乌龙集,收买息县县令,在乌龙集杀死光州州判。(因清代乌龙集为淮河交通要道,雍正二年设州判署,光州府(潢川)州判衙门驻地在乌龙集)。清廷军队在将军胜保的指挥下,击败太平军的分支捻军,越过洪河,又在乌龙集河滩斩杀捻军百人,过淮河,清军追至期思集又大败捻军。
由于长年战乱,水运不畅,乌龙集的水路商业贸易中断,商品供应秩序危机。
在万般无奈下,商家们集思广益,决定开通陆路货源,从汉口进货。从汉口进货,这在当时路途遥远,无有官道可达, 运载工具简陋的状况下,仅靠人力脚力长途运输,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
开辟汉口货路,关键是解决运载工具问题。商家们几经商榷,主意打在了 乌龙集第六保区的申湾金家兄弟身上。申湾金家家有几匹骡子。金家兄弟们经 常往来于商城、固始、潢川等地,跑短途驮运。把这些地方的“山货”运输到 乌龙集销售;也把乌龙集地方上的一些商品运输到那里。来回赚个辛苦钱。
金家兄弟身强体壮,驮运经验丰富,而且还有许多帮手。若雇用金家兄弟 尝试跑远途驮运,往返汉口运输商品,那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派人把金家兄弟请到了乌龙集。经过双方协商,金家兄弟接下了乌龙集至汉口的往返驮运活儿。金家兄弟用商家们的前期支付,新添了几匹骡子,另雇用了新的帮手。就这样,乌龙集的第一支商业驮队建立了。
这边运输问题一解决,那边商家们便随即派人“打前站”与汉口的商家取得联系,以信眷和承诺输通了双方的商品交易渠道。
终于有一天,乌龙集第一支商业驮队,一行十余人,满载着乌龙集的商品,伴着叮叮当当的驮铃声,离开了乌龙集。金家驮队常年往返于汉口至乌龙集的商道上,不仅丰富和方便了乌龙集市场所需商品,也使得金家发家致富起来,后来,金家重视家庭的教育投资,培养出了金家的秀才金永西。
这便是乌龙集历史上的第一支商业马帮,也算是乌龙集的首个镖局。
![]()
后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淮滨正面出两位院士,负面出新中国历史上的悍匪T明建。
这块土地的民风,就像淮滨的气候,大旱与洪水反复,酷热与湿寒交替。同样,淮滨的经济也是这样的。在100年前北洋时期的乌龙集,既有信阳地区最大的工厂,上海“松茂”和“森源”两家公司大资本家投资的乌龙集打蛋厂。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立本土工业,后来1960年经历自然灾害后,淮滨县被撤销。之后重建县治,到八九十年代,已是信阳地区工业实力最强县。20世纪末随着卷烟厂(90年代初淮滨烟厂高峰时年纳税2900万元,当时是一笔巨额数字,当时一两万块钱能买套房)等多家工厂倒闭,转眼又沦落成河南省最穷县,一个县城的命运起伏较为波折。时至今日,淮滨工商业又开始复兴。物流方便了、成本低了,才会有竞争力,工商业才会繁荣,经济繁荣会让每个人的生活条件都变的更好。
历史上的1992年,淮滨县委书记熊金栋经地委批准,参加省上组织赴东南亚考察。他考察后的印象:“新加坡比香港好,香港比泰国好。看了新加坡,才知道天外有天,才真正理解发展是硬道理。新加坡国土面积120平方公里,养300万人,国家像个大花园大公园,人民生活很富裕。淮滨也是120平方公里,养60万人,人民生活水平与新加坡差一大截,或者说没法比。为什么?经济没有搞上去。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死路一条。”
从清代乌龙集到现在淮滨县,从武林高手赶马押镖,到如今各类运输方式,兴衰起伏数百年,人在变,工具在变,但淮滨人侠义热情与吃苦肯干的精神没有变。(淮滨论坛特约整理:秋岗)
参考资料:《武林争雄记》民国时发行,至今仍在出版的武侠小说
《乌龙集第一支商业马帮》作者: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