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家最高机密,身份被隐藏了62年
鲁迅先生曾经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曾经站在世界的中心众人朝拜,我们也曾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众人凌辱。从巅峰到谷底,从谷底追求光明,千千万万中华儿女默默守护着,守护着一个共同的家园:中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对我们虎视眈眈,他们想方设法将这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之中,于是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政治孤立的政策。
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如何隐藏光芒成为了重中之重。总有那样一些人,为了家国大义,为了崇高信仰,过着几十年没有姓名与身份的生活。
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就是无数隐姓埋名的中国脊梁之一,他是国家最高机密,身份被隐藏了62年,如今真相大白于天下,邓稼先的一切鲜花与掌声都值得。
少年志气
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他的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因此邓稼先从很小的时候就被家庭中浓厚的学术氛围影响着。年少的邓稼先五官清秀,风流倜傥,人们见到邓稼先的第一印象,总将他当成文弱书生。
没有人想到,邓稼先清秀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强大的能量。1937年,邓稼先十三岁,彼时的中国已经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变得面目全非,邓稼先心中十分悲痛。
7月29日,北平沦陷,日本侵略者为了显示他们的成功强迫市民们游行,邓稼先亲眼见证了全城日本国旗飘扬,中国人民敢怒不敢言的窒息景象。
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大人们敢怒不敢言,年少的邓稼先毫无顾虑。邓稼先当着众人的面,将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狠狠地踩在日本国旗上泄愤。敢闯敢拼、无惧世俗、无所顾虑,小时候的邓稼先便让人看到了他今后的生活,无所畏惧,永远只忠于自己和国家的人生。
邓稼先的行为众人拍手称快,他的父母却对此忧心不已。日本侵略者在北平实施强权政治,邓稼先即将大祸临头。为了保住邓稼先,父亲让大姐带着他前去昆明。
1935年,华北局势十分危急,为了保住学生们,清华大学将学校搬迁提上日程。7月30日,南开大学在炮火之中承受着巨大的损失,师生们带着大量的书籍与重要文献出逃。
193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相关人员达成一致意见,三个学校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尽管暂时稳定,战争依旧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整体搬迁至昆明,长途跋涉之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
昆明有着南迁的清华、北大、南开的优秀学生与教授,父亲的众多好友也在那里,其意图不言而喻。邓稼先承载了太多人的希望,"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父亲如是说。
事实证明,父亲的这番言论确实对邓稼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是因为父亲的教诲,邓稼先成为了科学救国的先驱。
坚定的国家选择
抗战胜利之后,邓稼先参加了我党的外围组织,他反抗黑暗势力的人生旅程也由此开始。1946年,邓稼先成为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他积极领导学生运动,为了自己理想的社会而努力。1947年,邓稼先孤身一人,远渡重洋,进入美国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
彼时的邓稼先是美国人眼中的神童,他在两年时间之内读完所有博士生课程,26岁的他被称为娃娃博士。在美国的邓稼先,有着优越的生活,极高的待遇、崇高的社会地位、无数的荣誉……但面对这些诱惑,邓稼先从未迟疑,在祖国面前,个人利益永远渺小而不值一提。
1950年,邓稼先与中国的两百多位专家一同回到国内。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因为人才短缺,各种科研事业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
邓稼先回国之后,迅速投身于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之中,于邓稼先而言,中国近代核武器的研制,乃吾辈之责任。
1946年,许鹿希进入北京大学,与同样在北京大学担任助教的邓稼先相识。邓稼先风流倜傥,其学识与涵养吸引了同样才气满满的许鹿希,两颗年轻的心渐渐靠近。1953年,邓稼先与许鹿希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后的他们相敬如宾,成为众人羡慕的金童玉女。
隐姓埋名
那时候相爱的两个人并没有想到,他们之间安定而幸福的生活仅仅维持了五年的时间。
1958年,上级刘杰找到邓稼先,委派了一个神秘的任务:国家将要放一个大炮仗,但是这个任务必须要严格保密。
对于已经有了稳定家庭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严格保密意味着离开家庭,不能向外界透露任何的消息,别人不知道他在哪,做些什么,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不能公开。
出人意料的是,听闻这个任务,邓稼先并没有丝毫的犹豫。国家核武器研究已经进入了关键时刻,牺牲自己与小家又算得上什么呢?
1958年8月,那是一个许鹿希不愿意回忆的夜晚,邓稼先向妻子坦言自己的工作变动。妻子问到调到哪里?答案是不能说。做什么工作?答案依旧是不能说。许鹿希又问:可以给一个地址方便我们通信吗?答案是不能。
就这样,邓稼先带着数不尽的不能说与众多的未知走上了研究核武器的道路。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衡量其水平的重要依据就是他在各种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学术研究,而作为一名中国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一个帮助中国积蓄力量的制胜法宝,这样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也是天方夜谭。
邓稼先的名字消失在了国际的学术刊物上,他走进了一望无际的沙漠与茫茫戈壁之中,为了中国的国防安全献出了自己的所有。世界物理界没有他的名字,他因为工作需要而接触到的陌生人员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隐姓埋名的时间太长,邓稼先甚至已经模糊了自己的记忆。
带着一群初出茅庐的大学生,邓稼先建立起了试验场地,没有资料借鉴,邓稼先就充当理论的传播者;没有过硬的实验与研究条件,人们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为了提高大家的理论素养,邓稼先找来了众多书籍。然而外语原文让大家阅读起来十分吃力,邓稼先便让其中一个人读书,其他的人同时翻译。
那段隐姓埋名的岁月是邓稼先记忆中最艰难的岁月,却也是最耐人寻味的时光。
邓稼先工作中究竟有多拼呢?某次地下核试验,邓稼先亲自下井,戈壁滩昼夜温差极大,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工作人员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邓稼先不负众望完成了任务,众人欣喜不已,在大家举办庆功宴的时候,邓稼先突然遇到晕倒。医护人员测量邓稼先的血压为零,抢救了两天两夜,邓稼先终于从鬼门关回来。差点丢掉性命的邓稼先醒来之后说了第一句话:研究报告出来没有?
1986年,邓稼先积劳成疾,因直肠癌在北京逝世。彼时的直肠癌并不算是绝症,然而邓稼先长期的研究工作让他的骨髓中有了放射性,化疗之后,邓稼先全身大出血,医生们无力回天。
邓稼先离开了,62年隐姓埋名的人生,曾经的他是中国的最高机密,如今的他值得被所有人知晓。
人们怀念邓稼先,却不仅仅只怀念邓稼先,他只是千千万万为中国做出贡献的仁人志士的缩影,他们将自己隐身在戈壁荒漠,与光同尘。人们常说,邓稼先的辉煌,是情理之外,也是意料之中。
首先,个人能力是成功的前提与基础。学生时代的成绩名列前茅,青年时期邓稼先的天赋震惊中外,在中国,邓稼先成为了核物理研究的主心骨。
他从未改变,始终是光芒万丈的存在,永远处于中心位置。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物理学界的鼻祖,邓稼先从来只靠自己。
其次,时势造英雄。显而易见,邓稼先生逢乱世,不稳定的政治环境让他的求学之路异常艰难,然而这种意料之外却塑造了邓稼先坚强的意志。学成归国之后,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像邓稼先此类的科学家。
试想一下,如果邓稼先生活在如今和平稳定的社会,他的职业生涯究竟何去何从,人们尚未可知。
最后,一个强大的群体可以事半功倍。中国没有新进的计算设备,科学家们便用算盘反复计算。为了得出一个确定的数据,众多研究者们夜以继日工作,从清晨到深夜,他们常常感叹到:一个太阳不够用!
1次数据需要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9次数据需要花费整整一年的时间,没有人想到,那个在中国上空爆炸的巨型蘑菇云,是靠科学家们拨动一个个算盘珠堆砌起来的。
自1949年到中国走进新时代,人们逐渐靠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近百年的征程,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努力。
中国曾经有众多邓稼先的守护,如今的中国,依旧有无数人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或许是大国工匠,或许是商界精英。或许是白领,亦或是不知名的人。14亿中国人民戮力同心,中国的辉煌,我们共同坚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