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没出息的孩子是来报恩的,这句话隐藏着被忽略的恶意
没出息的孩子都是来报恩的,我们都以为,这句话对那个”没有出息”的孩子而言,是最大的善意,至少它给这个孩子贴上了价值的标签。
其实,我们大错特错了。
这句来自外界的定义,似乎忽略了当事人的感受。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
一条鱼,你不要强迫它去爬树,因为它在水里会游得飞起来。
树有树的长法,花有花的花期。人生而不同,你现在这样就很好。
尽管有很多话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无法套用同样的标准去定义有出息或者没有出息。
但社会的评价体系终究还是把人们拉到了一条统一的赛道,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评比。所以大部分人都无法免俗,希望成为这个评价体系下的佼佼者。
电视剧《人世间》里面的秉昆就是这样一个角色,虽然家庭的责任感让他选择留在爸妈身边尽孝,但自身的价值需求也让他希望成为那个让爸妈脸上有光的人。
所以当父亲带着全家去给街坊四邻拜年,邻居夸赞父亲有福,家里出了两个北大的高才生,秉昆失落了。他也想成为父亲的骄傲,这也许是每个作为子女的人心底深处的感情需求。
一向明辩事理的父亲,还是未能理解小儿子这种感情需求,在火车站,那句“从小你哥哥姐姐学习就好,你在你那个班里的成绩,那永远都是倒着数,心里没数吗?”让秉昆眼里充满了委屈,他没有怨东怨西,他其实更多的是怪自己,怪自己没有成为父母的骄傲。

所以后来的好几年里,他不敢跟父亲写信,而是默默奋斗,只为了能得到父亲的肯定。这个肯定对他来说太重要了。
“报恩”,其实当我们说出这个词的时候,这里面到底包含了几分退而求其次的无奈,又有几分发自内心对孩子的认可呢。
而孩子对父母的真实感受,有着天生的敏感,他能敏锐地捕捉到无奈与认可之间的区别。他拼尽全力,想要的也只是那一份发自内心的认可。

俗话说“忠孝难两全”,在现代社会里更多的是个人追求与照顾父母难两全。
如果有个孩子在个人追求和照顾父母这个天平上倾向了照顾父母,请一定要记住,这种选择更难,他更值得父母打心眼里的认可。


兄弟姐妹交往,比来比去实属寻常,尤其是在自己的父母面前。
周秉义和周蓉都考上了北大,周秉义娶了省长的女儿,周蓉嫁给了著名诗人。而周秉昆,一个酱油厂的普通工人,娶了一个带着孩子,没有文化,没有工作的普通女人。
这种差距,就像一根刺扎在秉昆的心里。
秉昆跟朋友一起去探望曲书记,被守卫挡在了院外,无论秉昆怎么说,守卫都“恪尽职守”地不肯通融。哥哥一出现,就说了一句,这是我弟弟,守卫就同意他们进去了。
哥哥姐姐就像一道光,总是能把旁边的秉昆照进光影里,远处的人丝毫看不到他的存在。
理性地说,人各有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呗。
可实际生活中,谈何容易。尤其是兄弟姐妹之间,似乎连个争辩的借口都没有。
家庭环境相同,家庭教育相同,那个普通的就是没出息。
只是在大家从结果的单维度进行评论的时候,忘记了这个结果是多个人多个选择共同造就的。
没有秉昆的付出,没有秉昆在后方照顾着这个家,秉义和周蓉也会陷进生活的琐碎里面,哪有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所以,在秉昆努力地想要缩小兄妹之间差距的时候,希望秉义和周蓉也能明白秉昆这种渴望缩小差距的心情,如果可以,主动施以援手。让秉昆知道,他的付出家人都看到了,他们兄妹之间的感情也没有因为这份差距而变得淡漠了。

这不是矫情,那个选择报恩的孩子,多数更重感情,只要感情在,他就觉得一切都值。

“他们家老大老二比不了,我还不能跟老三比了,看看他们家老三,比我们春燕差远了。”
别看春燕妈当着秉昆妈的面,秉昆这样能干,那样能干的,背地里还是忍不住给秉昆贴上没出息的标签。
这样的春燕妈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我们也总能在花园里,饭桌上听到大家谈论,谁家孩子有出息,谁家孩子没出息。
啥叫有出息,啥叫没出息。
在大城市的有出息,在小地方的没出息;端铁饭碗的有出息,打工的没出息;挣钱多的有出息,挣钱少的没出息。
当自己的孩子被定义为没出息的时候,父母只是尴尬地笑笑,人群中那个情商高的人来了句,“哎呀,没出息的孩子都是报恩的,身边有个孩子照顾自己多好,老王你比我们有福啊。”这句话包含了多少虚情和假意。听的人又怎会不知。
人本来就是社交型动物,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高达70%,而自身的认知对自己的影响仅有30%。听到身边这些议论,内心怎么会平静。
所以,社会上流传的“没出息的孩子是来报恩的”这句话,足以让选择留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承受着舆论的压力,甚至质疑自己感情付出的价值。同时,也让那些想留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因为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望而却步。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呼吁这个社会能对所有的孩子多一些善意,让他们能够勇敢地走自己选择的路,少一些本不该承受的舆论压力。
我是初默,关注女性成长。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