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玉帝要招安猴子孙悟空
西游记小说中,孙悟空在天庭做了两次官,一次是弼马温,一次是齐天大圣,而这两次都是太白金星劝说玉帝不要以武力镇压,而是改为招安,如此一来,既能免去劳师动众,又能收仙有道,传播玉帝爱惜人才的贤名。玉帝也选择性地忽视了龙王和阎王所受的委屈,同意太白金星的提议。

第一次玉帝招安猴子,是因为猴子得罪了龙王和阎王,二人跑到玉帝的办公室举报猴子,天庭遂下了招安圣旨,猴子就这么当上了弼马温。
东海龙王是凡间水族之首,一般的妖魔不敢在他身上打主意。我们对比牛魔王就知道,他跟碧波潭的万圣龙王交好,但从未见他跟四海龙王有打过任何交道。潭和海之间的地位大小可以说是有如天悬地隔。一般的妖魔不会主动去结交海龙王,就算会,也是实力超群的妖魔,比如牛魔王。并且是暗中结交,毕竟官匪勾连的事不好放到明面上去做,只能在背地里进行。而且跟官方的人打交道更加会注意相处方式,不会去得罪龙王。
幽冥地府也同样如此,平常身份的人想要欺负阎王,那相当于是异想天开。别说阎王,就是小鬼也没人敢欺负他一个。但是凡间那些没有天庭或西天正规编制的妖魔为什么还能做到千万年长寿不衰呢?很可能是用了贿赂的方法,小说中另一处就写了,唐王李世民游览地府,判官马上给唐王加了三十年阳寿,并趁机让唐王给地府贡献大量的金银财帛,瓜果蔬菜和纸钱纸马等物品,也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加寿命什么的没问题,只要给阎王钱财就好使,那些妖魔们能给钱自然就会给钱,不会像还是愣头青的猴子一样跟人动刀动枪的。

玉帝第一时间提出直接派兵镇压,为什么却不假思索地立刻同意了太白金星招安的建议呢。第一,如果猴子是真的天真无邪不懂人情世故和社会潜规则,那么属于无知者无罪,放到天上确实还有教化的余地,招安比剿匪需要付出的成本更小。第二,如果猴子是故意搞出大动作,借龙王阎王的弹劾来吸引玉帝的注意力,以求进天庭编制谋个官职,那么也可以成全猴子,对玉帝来说小事一桩。所以玉帝很痛快的答应了太白金星的建议,把宝座之下的龙王阎王搞得在场敢怒不敢言,心里十分憋屈,却无可奈何,毕竟玉帝身居上位,考虑的更多是统治稳定,而不是下面的私人恩怨。
玉帝很精明,太白金星也很懂玉帝的心,两个人一唱一和,一递一接,配合默契地把这件事压下去了。

第二次招安,是孙悟空嫌弃弼马温官太小,派天兵天将久攻不下,只好改成招安,当了齐天大圣。
猴子得知弼马温的官衔小的没品不入流之后,直接掀翻了自己的办公桌,一路棍棒打下老家花果山去了。连辞官这种官方程序也不走,直接拍屁股走人了。这个行为不是先前简单的得罪同僚,已经上升到藐视君权了,所以玉帝马上派兵遣将,浩浩荡荡的人马去花果山捉拿猴子,而此时同样在会议厅上的太白金星毫无只言片语,说明他并不是一味地做个和事佬,他很清楚自己什么时候该上场发挥劝和的作用,什么时候该由着武将们去显身手。
直到托塔李天王回到玉帝跟前开会,请求玉帝再添加些兵卒给他使唤,这时候的玉帝显得十分为难,言语间颇有暗暗责怪李天王战事不利的意思,李天王也连连躬身磕头口呼恕罪。我们知道古代经常发生拥兵自重,养寇自重等等武将威胁君权的情况,皇帝和武将很难做到君臣一体毫不猜忌,都在相互试探中找到平衡,以及巩固各自的地位。

玉帝和武将正在胶着地博弈之时,太白金星又不失时机地建议玉帝招安猴子,齐天大圣只是个名号,赏赐给猴子也没什么损失,还能笼络人心,有利于社会和谐。玉帝听到后也不跟武将们继续扯皮了,马上同意再次招安猴子。只因玉帝跟猴子打过照面,早看清楚了猴子的心性,此时的猴子他只是个初出茅庐没有社会经验的毛头小子,并不是真心要颠覆政权或者藐视玉帝。
太白金星也是投其所好,为玉帝分忧,他只是个中规中矩的文官谋士,既没有李天王那样拥兵百万,也没有像元始天尊那样擅长打坐参禅给神仙做思想工作,也不像太上老君那样能炼丹能打铁。而太白金星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擅查皇帝心思,且对谁都一片忠厚,两边讨好不得罪人,外交能力比较突出。

而孙悟空最后一次跟天庭交锋,就是偷吃蟠桃和仙丹,大闹天宫等逆反行为。玉帝此时再也无法容忍猴子,天兵是源源不断地派发下界,战事僵持许久,直到天庭的兵卒派无可派时,观音菩萨才不失时机地前来,先是派惠岸行者去找猴子挑战,见猴子根本不把佛家放在眼里,又举荐了二郎神去迎战猴子。观音这一番试探也是很有心机的,但凡能教化的都会收归佛门,不能入门的则少去插手,于是举荐了他们道家的二郎神去对付,既帮了玉帝的忙,又不牵扯到别人内部争端中,把自己摘干净。
此时的太白金星在哪里呢?大闹天宫这一段没有他的描写了,这些事情不是招安可以解决了,太白金星不可能跑去触玉帝的霉头。
玉帝的决定都是充分发挥了他的自主性,并不是人云亦云,别人说到哪他做到哪。什么时候该用兵,什么时候该招安,玉帝自己有盘算,太白金星也是如此,适当时机把话递过去就行了,玉帝也是人精,自然会采纳。看似都是太白金星提出的招安,其实玉帝才是决定性作用,太白金星只是个报讯的使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