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毛主席和贺子珍重逢,两人没说江青,子珍提醒:小心有人害你

  引言

  1959年,庐山芦林别墅的一个幽静的客厅里,毛泽东站在客厅中央凝神静思。此时,的方志纯映照的而来,毛泽东取了一封信交给方志纯。

  于是,这封信便交到贺子珍手中。

  贺子珍蹑手蹑足走进大厅。毛泽东正踱着步,回首见是贺子珍,几乎同时出口:“润之”,“子珍”。

  毛泽东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尽量平静地说:“子珍,我对不起你……”

  贺子珍抢在前面说:“是我不好,那时太年轻,太任性,要是听你的话,不去苏联,也……”

  贺子珍没再往下说,毛泽东也没往下问。两人在椅子上坐下了。贺子珍呷了口茶,缅怀地说:“你还记得黄洋界下的茅坪吗?”

  毛泽东想也没想回答:“记得,我当然记得.....”

  一时间,两人的思绪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岁月......

  

  贺子珍是在1926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7月,王文才和王佐领导了永新大暴动。年仅18岁的贺子珍也参加了暴动,成功救下了身在监狱的哥哥贺敏学。

  永新暴动后,永新临时革命委员会成立,贺敏学担任主席,贺子珍担任共青团书记和妇女部长。

  同年10月,国民党率军进攻永新。贺子珍和永新县委书记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跟随袁文才和王佐来到井冈山茅坪,成为井冈山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来到井冈山后,贺子珍在红四军前委机关和湘赣边界特委从事宣传和机要工作。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军来到井冈山后,贺子珍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成为他的秘书。

  1928年5月的一天,象山庵变得格外热闹,贺子珍和毛泽东的婚礼在这里举行。虽然是婚礼,但其实很简单。

  

  没有蜡烛、没有鞭炮、没有拜天地,只有朋友们准备的瓜子、花生和糖果充当美味佳肴。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长征,毛泽东和贺子珍共同走上了漫漫长征之路。

  在云南贵州交界处的行军路上,贺子珍诞下了一个女儿。可她生下这个女孩,只看了一眼华子,写了一张字条,留了13块大洋便被迫分开了。

  之后,贺子珍在贵州盘县附近为了掩护伤员,遭到敌机的扫射,上身、头上、四肢中了17块深浅不一、大小不一的弹片。

  由于当时医疗设施较差,贺子珍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开始手术。即便她疼得大汗淋漓,眼中含着泪花,但却一声不吭。

  虽然身体浅层的弹片取出来了,但体内的一块弹片却没有取出,这样成为战争留给她的纪念。

  就这样,贺子珍在大革命中成长,在井冈山血与火的枪林弹雨中逐渐成熟。

  

  1936年5月,红军抵达陕北,每个人都面临着新的考验。

  毛主席每天忙着开会、和干部们谈话。主席每天忙着写文章,开会,和干部们谈话,给红军大学讲《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课,常常工作到深夜。

  贺子珍常常想与主席谈谈自己的工作,每每看到主席很忙很忙,话到嘴边时又咽下。她很怀念井冈山时期,丈夫还能有点时间,陪自己到野地里散步谈心,俩人心心相印,形影相随。

  现在却不同了。有时,主席忙起来,几天都见不到他。即使在家里,找他的人也很多很多,一拨又一拨,推都推不掉,贺子珍根本就插不上话。

  两个人感情交流的空间也被“革命工作”占去了。贺子珍曾亿度感到孤独。这时,她有一种看法:整个形势一片大好,只有自己一团糟。

  原因是长征中那次死里逃生的负伤,留在身体里的弹片还时不时地的折磨着她;二是自从两人结婚后,她接二连三怀孕。

  

  女儿娇娇出生后,贺子珍决定将女儿交给保姆,自己来到红军大学第一科学习。

  贺子珍只要已学习,在毛主席身边的那种孤独感便消失了。可她在工地上参加劳动时,突然天昏地暗、眼冒金花,晕倒在工地上。

  同学们赶紧把她扶起来送到医院抢救,贺子珍才脱离了危险。经诊断后,贺子珍患有严重的贫血症,需要好好休息,她只能辍学回家。

  在这段时间里,贺子珍想了很多。她的想要工作,身体却力不从心。为了将身上的弹片取出来,她决定去上海。

  正当她动身之际,却发现自己又怀孕了。

  在一个月高风急的傍晚,主席开完一个很重要的会议回到家的时候,贺子珍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毛泽东。

  

  没有思想准备的毛泽东根本就不同意她到外地去治病。耐心地劝导她说:

  “不是不同意你去看病,上海的形势不明朗,苏联又太远,你现在又怀孕身体本来就很虚弱,不适宜长途旅行。我们之间的争吵你不必计较。我还是讨去的毛泽东.我也非常爱你。有时争吵时我也不大冷静。想起来也很内疚。"

  贺子珍表情麻木。毛泽东见她不动容,接着又说:

  “我这个人平时不爱掉泪,只在三种情况下流讨眼泪:一是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婴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地要掉泪;二是跟随我多年的通讯员,我舍不得他们离开。有的通讯员牺牲了,我难过得落过泪;三是在贵州,听说你受伤,快不行了,我掉了眼泪。”

  毛主席这席话发自肺腑,但贺子珍去意已决。在简单收拾了几件行李后,她便只身来到西安。

  由于上海沦陷,她只能困在中共驻西安办事处。可这样下去毕竟不是办法,她决定动身前往苏联。

  正因为她错误的选择和倔强,造就了贺子珍悲剧的一生。

  

  正当贺子珍正在焦急地等待飞往苏联飞机之际,毛泽东再次托人写信让她不要去苏联。可此时的贺子珍像是断了线的风筝,并没有理会召唤。

  几个月后的一天,贺子珍坐上飞机来到苏联,并于1938年来到莫斯科,开始了在异国漂泊的生涯。

  之后,毛泽东再次发电报请贺子珍回来。但贺子珍希望一边学习、一边治病,便拒绝了毛泽东的挽留。

  贺子珍来到东方大学读书,并在不久生下了她和毛泽东的第六个孩子。可这个孩子不到一年便病逝,永远离开了她。

  面对这个的难以接受的事实,贺子珍悲痛欲绝。身在千里之外的毛泽东得知此事,便将4岁的娇娇送到苏联。如此,她才有了感情寄托。

  在苏联生活了8年,贺子珍听说全国解放区连成一片,东北的几个城市解放,便和王稼祥提出要回国。

  王稼祥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毛主席批示道:“完全同意”。

  

  得到毛主席批示后的半年,贺子珍带着毛岸青和女儿和王稼祥夫妇一同乘坐火车踏上了回国之路。

  火车一路快速行驶,最终在哈尔滨停下。在贺子珍的请求下,她来到东北人民财政部担任机关总支部书记。之后,她又调到哈尔滨市总工会工作。

  后来,她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又来到福州的贺敏学家中住了一段时间。

  1959年,贺子珍正在南昌闲居,突然收到组织请她去庐山的邀请。起初,她还以为组织想让她去庐山休养,便跟着接她的汽车走了。

  汽车一路开到九江,贺子珍上山抵达安排她住的宾馆。等她来到屋子一看,发现屋子里坐着一个人。她定睛一看,竟然是令她魂牵梦萦的毛泽东。

  二十年不见,贺子珍觉得对毛泽东有点陌生了。在她的记忆中,毛泽东是十分谦虚的。毛泽东的话音打断了贺子珍的回忆。

  毛泽东说:“我在这里借花献佛,我用这里的名菜招待你。”

  

  贺子珍做梦都想到能在这里见到毛泽东,眼泪瞬间便决堤,并像开了门的闸一样管不住,只是不停地哭泣。

  毛泽东见状问道:“这么多年没见,你生活怎么样,身体怎么样了?”

  听到这里,贺子珍原本激动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说:“我身体比以前好多了,反倒是你的身体大不如前了。”

  接着,毛泽东详细询问了贺子珍在苏联的情况,贺子珍一一回复。毛泽东听后叹了一口气说:“你当初为什么非要走呢?”

  听到这里,贺子珍的眼泪又情不自禁流下来,有些哽咽地说:“都是我不好,我当时实在太不懂事了。”

  说到这里,两个人的似乎想起了两人那段美好而又艰苦的岁月,都沉默了。的

  过了一段时间,毛泽东说起自己这些年来的情况,还表示:“我实在是太忙,想要辞去国家主席的职务。”

  

  贺子珍认真听着,不时点点头。两人谈话间,都没有说起江青。贺子珍只是提醒他说:“小心有人害你!”

  这次见面,两人一同聊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毛泽东看时间不早了,起身说:“我们明天再聊吧。”

  可让贺子珍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贺子珍20多年来的盼望相逢就这样结束了。

  贺子珍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很快便病倒了。之后,她从女儿娇娇口中得知的江青和毛泽东分居的消息,对女儿说:“你父亲很孤苦寂寞,你要多体贴他一些。”

  1976年,毛主席病逝的噩耗传出。女儿李敏和女婿孔令华担心她承受不了打击,立即赶到上海,守在她的身边。

  让他们的意外的是,贺子珍并没有表现出情绪激动的样子,反而异常坚强和震惊。经历了种种,她变得更坚强了。

  

  之后的时间里,她坚持阅读《毛泽东选集》。她将对毛主席的思念藏在了心里,曾经的美好回忆再也抹不去了......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病逝于上海,享年75岁。

  听到贺子珍的噩耗,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第一个到华东医院,特地前来向贺子珍遗体告别。

  贺子珍的后事怎样办,骨灰安葬在哪里,这些事上海市委都定不下来,请求中办,中办又请示了邓小平。

  最终,邓小平一锤定音说:“现有中央的领导人都要送花圈,贺子珍的骨灰放一室。”

  一室是八宝山革命公墓存放中央领导同志骨灰的地方。邓小平的话给贺子珍葬礼的规格定了调子。

  4月25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向贺子珍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市龙华革命公墓的大厅举行。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政协办公厅、上海市、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浙江省、陕西省、贵州省、江西吉安地区、永新县的党组织和送的花圈,也安放在大厅内。

  贺子珍的遗体安放在大厅中央,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四周簇拥着常青树和鲜花,遗体前摆着她的亲属贺敏学、李立英、李敏、孔令华献的花圈。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第二书记胡立教、书记杨堤、汪道涵、阮崇武以及贺子珍的亲属生前好友数百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人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在贺子珍的遗体前默哀,鞠躬,缓缓地绕遗体一周,向这位长征老干部告别。

  贺子珍的遗容舒展、安详,像是静静地、深深地睡着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