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修行自己的一念之间,是避开祸患最好的方式

  在生命中,看似痛苦的事情,未必会真的让你痛苦;看似得意的事情,也未必真的会给你带来福报。

  当一个人不能看清这世间福祸相依的本质,只是由情绪主导自身,得之过喜,失之过忧,那么他的人生将会过得非常痛苦,无论遇见了什么,最后在他的手里,都会变为糟糕的模样。

  情绪对于人生来说,就好像也是一个“搅屎棍”,面对事情,它只会混乱自己的心智,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而对事情起不到任何好的作用。

  所以,一个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局面,要抛开情绪,用情绪背后的状态,去面对人生所遇见的一切。

  

  1.世间的一切,我们所看见的只是表象,背后则藏着不易察觉的本质

  《道德经》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生万事福祸相依,任何事情展现的都只是表象,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总会因为看不到背后藏着的机缘而痛苦。

  诸如人生的富贵,当人生得到富贵时,我们看不见富贵背后藏着的灾祸,就会恃才傲物,居功自傲,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当背后的灾祸显现在自己生命中时,自己又无招架之力。

  又比如人生的屈辱,我们看见的都是屈辱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屈辱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但是却不知,那些屈辱的背后,藏着人生莫大的幸福和安全。

  

  这一切源于自己的认知局限,因为我们没有察觉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所带来的影响,当自己抱怨着世界的不公平给自己带来痛苦时,却看不到事物背后藏着的又一份机缘。

  《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安莫安于忍辱。

  意思就是说:安全里没有比忍受一切屈辱更安全的了。

  人生的祸患来源于两点:

  从人道的角度来说,当人生过于十全十美时,他定会生出高傲的习气,因此招致别人的嫉妒,祸患因此而生。

  从天道的角度来说,万物忌满,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是完全圆满和高尚的,那么这样的状态一定难以持久,在他不远的将来,就会出现灾祸。

  

  曾国藩也说过这样一句话:“高尚的名声,是折损自己福报的根源。”

  因为他的名声高尚,人生完美,那么天道一定会在他人生完美的那一刻使他遭受痛苦。

  相反,愿意承担言语上的侮辱和名节上的羞耻,也就接受了人生的不太完美,这种看似不太完美的痛苦生活,反而能给自己带来安全的人生命数。

  这个世界哪来的什么不公平呢,又哪来的痛苦?如果看透了,不但不会感到痛苦,反而会感到庆幸,因为人生所忍受的屈辱和不被理解,反而是保全自己的机缘。

  如果没有这一些屈辱,你的人生活得太过于清白和美好,反而折了福气。

  

  2.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对于人生灾难的恐惧,世人为了避开灾祸,便通过外在的方式寄托希望,所以便盛行了烧香祈福之类的行为,希望通过信仰的力量让自己躲开灾祸

  这种行为本身没有问题,这也是人之常情,存在即是合理,但是这种形式的本身却有一些偏颇。

  因为真正能够让自己避开灾祸的,不是外在的力量,而是自己的内心,是自己内心的念头。

  这个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比修正自身心念,更容易避祸的方式了。

  从灾难的角度来看,灾难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灾,是我们躲不开的“灾、老、病、死”,这些是外力不可控的因素所产生的局面;另一种是人祸,所谓人祸,就是因自身心念不正而引发的结局,比如因贪嗔痴慢疑,自身品性心念问题而带来的结局,都是属于人祸的范畴之内。

  天灾是我们躲不开的外力,既然躲不开,就不必再去躲,对待人生最好的态度就是“公平”,所谓“公平”就是欣然接受人生的好,但是也要坦然的接受人生的坏,既然躲不开的灾祸,就坦然的去面对。

  但是当我们面对本可以避开的祸事却没有避开时,就需要反思自身的心念,从自己内心去找答案。

  

  《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抑制过错的发生,减少罪恶的出现,是不必祭祷鬼神就可以消除自己过失的办法。

  自己的内心不净,还希望通过外在的力量让自己避开灾祸,这样愚蠢的行为,只有自以为是的人类才能做出来。

  从前有一个愚蠢的人在家里煮黑石蜜,刚好有一个富人来到他家做客,这个愚蠢的人就想:“我应该用黑石蜜浆来招待这个富人。”

  于是,他就在熬黑石蜜浆的锅里加一些水,放在火上用扇子使劲的扇,希望黑石蜜冷静下来。

  富人说:“你如果不把下面的火熄灭,就算不停的煽,怎么能使黑石蜜浆冷却呢?”

  很多人听到这件事情,都觉得很可笑。

  而世俗之人的执念不就是这样可笑吗?自己内心不清静,还想用外在的方法灭掉自己的欲望之火,当自己不能坦然的去面对人生祸福时,还抱怨着人生给自己带来的只有痛苦,这就好像用火去烤自己的身体,希望得到清凉寂静的道理一样。

  当人生因为心念不正而产生问题时,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的问题,只是通过外在的环境来让自己避免问题的产生,最后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埋怨着外力因素不够强大,这就是人生的无知和愚蠢。

  

  3.人生结局的好与坏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事法则,一件事情结局的好与坏,取决于这件事情立足的标准

  而这个法则与标准有一个共同的根,叫做“道”。

  所有合于道的行为,即便当下看不到结果,最终的结局一定不会太糟,而背离道的基础,一味行使机巧之术的手段,即便当下获取利益,但从长久来看,也会成为使自己覆灭的根源。

  什么样的状态才合乎“道”的法则呢?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我有三件宝物,时常将它揣在怀里当做宝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节俭,第三是退居人后,不敢处在天下之先。

  一个人能够做到善良、仁义、谦下,这样的人终身都不会有大的祸患,秉持这样的法则,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能受益终身。

  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人生结局,都是对于这一智慧最好的验证,比如曹操手下的谋士荀攸。

  荀攸是曹操的谋士,和杨修是同事关系,但是和杨修相比,荀攸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当年,杨修因为没有收敛锋芒而遭致杀身之祸,荀攸却能够在曹操手下工作二十余年,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曹操评价荀攸的时候说他:“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由此可见,荀攸在平时非常注重自己的人生态度。

  荀攸对内对外,对敌对己,都有不同的方式,在保全自身的同时,释放自己的才智与谋略。

  他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但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露锋芒,不争高下,将自己的功劳才能掩藏起来,甚至看上去有一些愚笨,而这样的态度正是让他避开祸患的根本。

  

  肃敬、节俭、谦逊、节制,这是保持自身品节的办法;从深处定计预谋,往长远方面考虑,这是制定国家方针大计方面不会束手无策的办法。

  所谓“自守”,就是守住自己的品节,所谓“不穷”,就是不会让人生出现穷尽的局面。

  一个人能够在节俭,谦逊,节制等方面做下足功夫,那么就能够保持自己的品质不受污染。从高处谋略预谋,从长远的角度去发展,不拿当下的成就居功自傲,能始终以上善若水的姿态面对人和事,这样的方式更能让自己避开灾祸,得到一个更广阔的人生。

  如果一个计策不能为自己解决人生的后患,甚至还让自己束手无策的时候,这样的计谋就不算真正好的计谋。

  

  4.即便面对的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也不要过于贪得,一切适可而止就好

  如同对待人生的富贵与名利,多了反而让自己混乱沉迷,倒不如适可而止。

  即便你有能力驰骋在灯红酒绿之中,也不要让自己纸醉金迷,因为从人生的另一个角度来看,能够让你得意的风光的事情,往往都是你人生的坟墓,因为祸患就埋在人生的风光之中。

  而且一个人在志满得意的时候,很难收敛自己的内心,更缺乏了一个反省自身的意识,就如《素书》之中说“孤莫孤于自恃”。

  

  因为他过度骄傲,轻视了与人的关系,所以得罪了身边的一些人,再加上他在人生得意之时,又拿曾经的成功经验来赌现在的市场,结果一败涂地,最后在多重打击之下一病不起。

  人生有一大悲剧,就是年少得志,很多人初听这句话并不理解,因为年少得志正是人生的风光时刻,为什么说是悲剧呢?

  就是因为年少的疯狂会让一个人沉迷,一个人陷入纸醉金迷之中自然缺乏了反省自身的意识,而狂妄是让一个人走向深渊的根本。

  人生就是这样,在你看似得意的时候,下一刻或许就是人间地狱。

  如果不能察觉其中的玄机变化,就会被命运摆布,对于深陷其中的人来说,当他看到了这个临界点时,或许还没有意识到是怎么一回事。

  

  《素书》这本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但仍以道家的'本德宗道'为主,辅以儒家的仁、义、礼,是一部审视历史、增广智慧的道家著作。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务的智能之作。

  

  人在这世间一世,真的得好好花点时间去读读《素书》,去大彻大悟里面的大智慧,或许会让你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它可以教会我们,要如何按规律办事,做出正确选择,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无论为商,为政,为学,还是为人父母,面对不同的问题和危机,你都能在里面找到解法。

  

  不过很多人觉得原始版《素书》上面都是文言文晦涩难懂,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我读的是原文译文对照版《素书》,书中把晦涩难懂的古文翻译成我们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在书中领悟到了很多古人的智慧。

  

  我看了《素书》之后发现,里面不仅有深奥的大道理,还有很多贴近生活的人生智慧!每一个都是能让你实际运用到职场,生意场和生活中的。

  读《素书》真的可以让我们把握自己的命运!我看完之后,对于很多年前在生意场上遇到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

  点击下面链接购买正版图书 ↓↓↓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