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信弃义的张仪能走上人生巅峰,纵横术厉害在哪?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苏秦和张仪可谓是大肆批判,但在司马光的时代,知识分子基本上都是通过史记来理解苏秦和张仪的。
也就是说,史记版本的苏秦、张仪的故事早已经深入人心,而故事化的呈现又特别容易凸显意义。苏秦、张仪各以纵横之术驰骋于国际舞台,成为了真正的国民偶像,引得天下人纷纷效仿。
出名的纵横家除了这两位风云人物之外,还有公孙衍也是靠耍嘴皮子名动天下的,这些人实在太多了,记载不过来,最出名的就是苏秦、张仪了。
这些人的灿烂履历给天下人指出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快行道。没办法,榜样的力量太能够鼓舞人心了。但这些人究竟配不配成为榜样,这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了。司马光首先引用孟子的话,因为孟子狠狠批判过张仪,说他非但不是好榜样,反而都是坏典型。
说张仪背信弃义是有历史考证的,张仪代表秦国拜见楚怀王承诺秦国献地从600里,最后变成6里,张仪选择了最无耻的一种邦交——背信弃义。张仪出身贫穷,通过游走各诸侯国而走向发迹。但是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名利,不惜“中伤陈轸”、“诋毁樗里疾”、“赶走惠施”,肆意污蔑诋毁名臣,以维持自己的恩宠。
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从这里来的详细内容。孟子这些话说的对或者是不对,纯属价值判断可以探讨。但重要的是,这些话揭示了一个很突出的社会现象。并且这个现象从战国时代以后竟然一直都没有过时,那就是传统伦理和现实人生的错位。这种错位的极端表现,就是所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或者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试想一下,假如两者没有错位的话,那么功成名就,大展宏图的就应该是孟子这样的人。
至于苏秦、张仪,他们就算不至于落的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地步,最多也只能混成一个基层干部而已。按说任何一种观念,只要他成为伦理道德观念,就意味着他成为了社会价值偏好的共识,一定因为人们只要遵循这种共识,就能在这个社会上活得更好。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好社会,什么是坏社会,这纯属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但凡价值判断完全来自主观偏好,而不服从于客观现实。如果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来看人类道理是一样的,无非还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