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活着》里涉及到的历史,真实情况比电影更残酷

  电影《活着》都穿插了中国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到80-90年代的历史。二者都是从抗日战争结束时讲起,其中人物都经历了国共内战:福贵被国民党拉去当兵,后来遇上共产党又被俘虏,替共产党干了点小活(小说中是为共划船,电影中是为共唱皮影戏)。

  中国解放:福贵在中国解放后回到家,小说和电影中都经历了大跃进,大炼钢铁,和大锅饭。与电影不同的是,小说还涉及到土地改革。小说中福贵家是在南方的一个村庄并且一直是种地的,福贵家除了房产还有一百多亩地,因为赌博全输给了龙二,所以龙二就在“土改”中就做了福贵的替罪羊被枪毙了。电影中故事的发生在北方的一个小城镇,福贵家没有种地,以送水维持生活,因此和土地改革没什么关系。在电影中龙二也被枪毙了,但不是因为土改,是因为他“反革命破坏”。在小说中由于成立了人民公社,福贵家的东西——锅、羊全部充公了,种地也成了挣工分,福贵干活偷偷懒也没有关系。后来食堂散伙了,大家都没吃的了。但是在电影中福贵家从来都没有缺过吃的。

  饥荒时期:福贵领着儿子有庆去卖羊换米;家珍拖着有病的身子去娘家讨米吃;凤霞和王四争地瓜等等。电影中只有大家一起在食堂吃饭的场景,没有任何饥饿的现象,也没有提到到食堂散伙和饥荒。

  小说和电影中文革都有体现,小说中提到因为是农村所以文革的冲击不大,小说写道:“村里比起城里来,太平多了,还跟先前一样,就是晚上睡觉睡不踏实。”但对文革并没有支吾不清,其中很明确地说“城里的文化革命越闹越凶”,“队长不敢再去城里开会,城里天天都在死人,我吓都吓死了,眼下进城去开会就是进了棺材。”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文革的恐惧。“电影是通过凤霞住院时红卫兵当权,王教授挨饿,春生夜访福贵侧面反映了文革的情况。整体上来看,有意淡化了文革的具体情况。”当然凤霞的死是个悲剧,电影中其他情节没有显示红卫兵造成的破坏,王教授也没有饿死。最后,小说说到了包产到户(1982年),之后故事也就结束了;但是电影中故事结束的时间并不十分明确。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