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世界,生命无常,唯爱永生

  “婆娑世界,前前无始,后后无终,幻出无色之花,天机道盘,因果轮转,指月凝视,唯爱永生。”这是一首歌开头的说白,我取其头、尾,构成今天的标题。

  为何要写这样一篇文章,缘自国庆时回老家看望我的爷爷,我的爷爷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时局所限,困于村子,才华不得施展,但一生宽厚于人,过年给街坊写对联,跌打损伤找爷爷推拿也是来者不拒,时常乐呵呵的,换了满口假牙还开心之前不能吃的可以吃了,不怕辛苦的劳作,80多岁仍种的一园好菜。最为重要的是爷爷是从小抚养我长大的人,对于爸妈从小就不在身边的我来说,爷爷奶奶就是最亲的人,只是奶奶去世的早。爷爷劳累了一生,即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我在异地每想到不能日日在旁就想流泪,又因着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正是压力大的时候,有时候还会听到谁谁年纪轻轻就没了,徒留父母或幼儿伤悲。昨天还发布了一篇《《水流众生》,众生如水流,纯净嗓音带我们拷问灵魂》的小文,所以,最近对于生死、人生的问题思考多一些。

  婆娑世界是佛教名词,一说是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我们亦可以理解成,人,不知来处,不知归处,你能把握的也就是这一辈子而已。佛经里说的娑婆世界主要是指“人的世界”,人的世界是永远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熙熙攘攘,来来去去,皆为利来,皆为利往。人活在这娑婆世界中就要受苦,而这苦字当头却也不见得立时就能体会。便是体会了也不等于解脱,看的破却未必能忍的过,忍的过时却又放不下,放不下就是不自在。

  佛说生活在婆娑世界里的我们也就是众生忍苦的能力相当强,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人这一生一般要经历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生,虽然是件喜事,但你说苦不苦,自己苦,妈妈也苦;老,苦不苦,有多少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恐怕只存在于乌托邦的理想国;病,苦不苦,是不能走了还是不能吃了?不能自理更毫无尊严,不可谓不苦;死了就不痛苦吗?只是死后的痛苦,旁人只是不知晓罢了;爱别离,相爱不能相守,望眼欲穿空等一人归;怨憎会,人生在世,好人坏人都有,有些人无缘无故就来害你,烦恼缠身,怎能不苦;求不得,能有几人能求仁得仁?求而不得实在痛苦。

  这么痛苦的人生,我们该怎么过呢?取决于我们怎么对待人生七苦,以及怎么保留我们的本心,要知道人在生命终点快来临的时候,都会用来回忆自己的过去,小的时候怎样,学生时代顺利不顺利,工作又怎样,和家人怎么相处生活的,对待父母怎样,对待孩子又怎么样。为什么我们会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呢?(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说明,人在将死之时,都会去回忆,有些人大恶,但是回顾自己的一生,也会幡然悔悟,会说出一些善意的话。我们不是大恶人,又会怎样呢?曾经对家人的不理解是不是错了,曾经对家人的埋怨是不是想化解,曾经狠心对待家人或拒绝朋友,曾疏于对父母或孩子的照顾是不是耿耿于怀,想说句对不起,又能与谁说,又怎么还能说出口。

  就像《水流众生》里表达的一样,人生之路没有平坦二字,遇上苦难、矛盾、挫折或诱惑时你是原地打转,越陷越深,还是潺潺向前,都是取决你的态度。所以,想要在生命终点时泰然的话,唯有爱。爱父母、爱家人、爱朋友,爱自己,以爱心对待周围的人,遇到让你苦的事情,不要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样,大悲、大喜、大愤慨,甚至气上心头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或者面对人生各种磨难的时候,你又是怎么处理的,是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还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早一点知晓在你的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你就会早点知道该怎么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特别是爱自己的和你爱的人,你就会活得坦然,遇到挫折时也会有了面对的勇气,也会有东山再起的决心,平淡的日子也能和家人有爱相处。

  所以,像音乐诗人李健,不买房,不用微信,不生孩子,和妻子读书、煮茶相伴度过岁月,不可谓不爱,还有很多看透。他已经对人生参悟得很透,爱自己、爱家人,以爱心对待周围的人,无欲无求,活得恣意洒脱。我们这凡夫俗子还是没办法做到那般无欲无求,还是应以一颗爱心对人,尽力而为,顺应自然,不苛责于人,不苛责于己,但求一生无悔,求得一生无憾。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