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是如何走上亡国之路的?
文/格子道历史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段子,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说的就是我们最后的一个汉人王朝,大明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农民起家,少年为了填饱肚子,当过和尚要过饭,但之后一路艰辛终于黄袍披身登上龙椅,成为唯一一个农民皇帝,这便是开局一个碗,而所谓结局一根绳说的便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作为最后的一位汉家皇帝,在妄图以一己之力挽大厦之将倾失败之后,杀死公主,自缢荒山,可悲可叹。
但是分析其生平,发现其并非是昏君或者庸君,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起始,清算阉党,勤政廉洁,批改公文彻夜不眠,吸收先进的外来天文科学,崇祯历书传世,且两次发布“红头文件”全面禁烟,可以说是很有作为了,但是却又为何走上亡国之路呢?
可以说,崇祯帝朱由检的失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是两百多年矛盾的积累,使大明王朝早已行将就木,积重难返,也是周边少数民族的同时强大,杰出的部落首领都怼一块了,也是其性格的复杂多变,谨慎多疑,不仅能错失良机而且滥杀忠臣良将,自毁城墙,其失败的原因也就是一生悲惨的写照。
喜怒无常,朝令夕改,重用阉人
崇祯帝朱由检由于生母的地位低下,其日子应该也不好过,所以性格多变,喜怒无常,虽然在崇祯帝刚继位的时,身边还有不少文臣武将,他们虽然无徐达常遇春般智慧勇猛,但是如果好好使用也可以暂时稳定局面。
但朱由检在官员及将领的任免安排上,总是优柔寡断,不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没有一点老祖宗朱元璋的气魄,导致政令前后不一,经常朝令夕改,没有自己的领导班子,没有系统的政令,使得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国力更加羸弱,所以虽然他勤勉,但所起的作用并不大。
其次,朱由检刚登上帝位,就拿魏忠贤开刀了,将祸乱朝纲的阉党处理的一干二净。但是没了这些阉党的存吧,还是蛮不方便,所以崇祯帝就又培养了一批属于自己的小太监,应该是认为自己不像天启,万历一样,是镇得住的,给予他们很大的权力。
结果是,死了一个多少有点用的魏忠贤,反而养了一群更加无知狂妄的豺狼。因为这些新太监做法更为凶狠,进谗言和编谣言,污蔑朝臣,将领,是其立身之本。
崇祯帝变成了第二个天启,政令经过这些阉人的手,真正实施的屈指可数,下层的章子也呈不上来,造成上下离心。使得明王朝雪上加霜。
内忧外患,有心杀敌,无力回天
其次是,当时的天灾人祸好像都奔着朱由检一个人来了,连年的饥荒瘟疫,尸横遍野的江山本就岌岌可危,摇摇欲坠,但是为了扩充军备,供应军需,又需要增加税收,也可就是之后所称的三响,让本来就心生不满的老百姓放下锄头,拿起了柴刀,各地层出不穷的起义军严重的动摇了明王朝的根基。
同时,他还要面对女真和努尔哈赤的双面夹击,已经身心憔悴,还要天天看着自家院子火势不要太大,真的是太难了。
策略失当,妇人之仁,养虎为患
面对层出不穷的起义军,崇祯帝朱由检也终于意识到了,攘外必先安内,于是集中力量,镇压各地的起义军,这样的做法显然有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国内的起义军销声匿迹了,在形式最好的时期。
甚至李自成等人都前来投降,但是他却又做了一个很奇怪的决定他既没有收编起义军,也没有诛杀李自成等人,反而将他们放了,用来压制起义军的军队又放到边疆了,他应该是想要用自己的宽宏大量感化李自成等人,然后集中全力对付外在的游牧民族。
但显然,李自成并没有承他的情,军队前脚刚走,后脚后院就起火了,起义军又出现了,但此时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机会,回天乏力了。
听信谗言,错杀忠良,自毁长城
如果仅仅是这样,明王朝还不至于奔溃,因为患有最后的一道防线,那是明末最杰出的将领袁崇焕镇守的边境,他镇守辽东重镇宁远城,使后金的军队不敢靠近半步。
努尔哈赤本人也吃尽了苦头,多次死里逃生,在攻城战斗中被火炮炸得人仰马翻,更是因此不治身亡。
但长时间的劳心劳力,童年的悲惨生活让朱由检变得敏感多疑。皇太极利用崇祯帝多疑的性格,为了除掉袁崇焕,他使了一招反间计,散布谣言说袁崇焕有不臣之心,里通外国,蓄意冒反。
崇祯帝果然中计,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可怜一代名将,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没能战死沙场却死在了谗言,简直是莫大的悲哀,死后遗体还被不明真相的群众分食,被人被钉在了耻辱柱上,而斩杀袁崇焕,便无异于自毁长城,给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加上了最后一块石头,此后明王朝大势已去,被清王朝如摧枯拉朽般打到了都城。
兵临城下,荒山自缢,不失本色
最后面对兵临城下的清军,虽不知崇祯帝此时所感所想,但应该是有着无限的凄凉,祖宗两百多年的江山,几十代人的心,在自己的手中付之一炬,以后不知如何面对故去的历代皇帝。
但是最后,在煤山之上,面对敌军的包围,他还是做了最后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显示了他的风骨,虽不及西楚霸王项羽的豪迈悲壮,但也有一丝丝悲凉壮丽,拔剑杀死了公主,自己则自缢在一棵树下,为自己的人生,也为大明王朝画上了句号。
小结:
其实整个看来,崇祯帝朱由检已经做得很好了,因为纵观历史,守成之君比比皆是,开括之君屈指可数,而力挽大厦之将倾的救国之君,则更是少之又少,记载的也就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和秦孝公,以及近一点的刘秀等人,所以崇祯帝事值得尊敬的。
明王朝的灭亡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我记得有句话,长久的传承不仅仅是厚重,更是沉重,经过两百多年的传承,自然有很多的矛盾,很多的不满和弊端在逐渐的积累,明王朝就是这样一点点由盛至衰,因为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人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承受或者说适应,这大概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道吧,而朱由检之所以成为亡国之君不是因为他无能,而是时间选择了他做这明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
而我们当今也是一样国家社会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发展,顺应时代才可以将矛盾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
史书评价: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
也就是说,崇祯帝朱由检的失败不用太归罪于其人,而是整个明朝后期已经被他的老祖宗们败得差不多了,留给他的是一个不可挽回的烂摊子,但是人家勤勤恳恳十七年,尽力而为了。
参考资料:《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